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关中地区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6 22:21
  中国营城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本土实践探索积淀形成了博大深厚的历史营建基因,这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根基。然而,优秀本土历史营建基因的核心价值尚未得到应有揭示,并因与地区规划实践的长期脱节而几近断裂,致使现代城市缺乏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挖掘和揭示渐遭遗忘的本土历史营建基因,使之具有恒久价值的部分传承于今、弘扬于世,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城市营建理论与方法体系、促进城市文化复兴与人居提质皆具重大意义。对此,本文立足中国营城的地区性发展规律,聚焦数量多、影响大、覆盖面广且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矛盾问题较为突出的传统基层人居单元“县城”,以陕西关中地区的31座传统县城为对象,研究探索关中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基因,以期为中国城市本土历史营建基因的继承与创新积累一定的地区成果。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文化基因理论为指导,基于对“城市空间格局营建基因”是特定地域环境作用影响下城市格局外在表现形式、内在结构组织、深层营建法则“多层次价值有机统一体”的概念认知,遵循从外在性状识别到内在结构组织揭示、深层遗传法则凝炼的基因研究逻辑链,搭建“地区影响→格局形式→结构要素→观念方法”的层进式研究框架;综合运用新...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3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关中地区县城空间格局的历史营建研究


历史胜迹作用场示意

胜迹,城池,范围


旨在探究“历史胜迹”的空间影响范围与作用层次,研究制定如下方案:①基于上一章所揭示的六座典型县城案例的空间格局样本图,提炼其中已证实和城市格局具有秩序关联、且“尚有迹可循”的历史胜迹要素,对之做以内(城池范围内)、外(城池近郊10公里半径范围内)、远(城池远郊10公里半径范围外)的“三形”层次划分;并开展调研实测,对要素的“在地体验实效”做以记录,按照“明显感知”、“隐约感知”、“无法感知”进行分类注记(8);最终通过综合分析,形成研究结论,具体如下所述。(1)相比于自然山水,“历史胜迹”在和城市空间格局营建的交互作用尺度上明显局限得多。依据人眼视觉原理,这和胜迹本身体量有限是密切相关的(图4.17)。据调研实测,一座高约十数米的塔(楼),在无遮挡的前提下,至多10公里外便很难被人有所感知(研究以扶风县城为例进行历史胜迹要素的实地视觉体验测试,结果参见表4.15)。受此般客观规律的影响,“历史胜迹”的有效空间作用层次普遍仅在城市“外形”(城市近郊10公里)范围内,属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可仰慕”且“可到达”的距离圈层。

边界,城池


“城市边界”是一种特殊的闭合型线性要素,它在广袤自然界域中限定出“人”这一主体的核心所在位置,进而划分出城市人居环境格局中的内与外、人工与自然等不同领域(如图4.18所示)。依据城市意象理论,它作为一种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感知意象,被定义为“不用作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条部分……,是把一个地区和另一个地区隔开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的障碍……,是两个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地区的结合处或界线”[46]。结合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方志文献与城市图来看,关中县城的历史“城市边界”乃以城池为最核心内容,部分县城的城池内外还分布有一些零散的堤岸、陡坎、宫苑界线、寨堡围墙等,亦可视作城市边界的广义范畴。从本文所关注的31座关中县城的历史城池边界来看:其在结构形式上多为单城结构(27座),少量县城(富平、三原、宜君、淳化)因历史防御之需或适应特殊地貌条件而呈多城结构;其在空间规模上普遍遵循“周三里”、“周五里”的传统建置规制,普遍围合形成约20至40公顷不等的城内范围;其在形态上多为方整型,部分呈现不规则型。方整型城池均为平地所筑,普遍选址在渭河平原及两侧较为平坦的台塬地上;平面轮廓为方形或近方形(局部轮廓可能因适应地形而略有曲折变化),具有规整的城墙及城壕,且城墙上多建有城楼、敌楼、奎星楼等,通过人工建筑丰富立体轮廓,典型的有蓝田、周至、岐山、眉县、兴平、礼泉、澄城、蒲城、韩城等(如图4.19所示)。不规则型城池普遍据山(塬)而筑,多选址在秦岭山地和北山山区;其平面轮廓随地形走势变化丰富,且城墙上的人工建筑亦因势赋形、灵活多样;典型的有凤县、永寿、彬州、潼关等。(如图4.20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文相地:一种人文视角考量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理念[J]. 王树声,赵子良,李小龙,石璐.  城市规划. 2019(05)
[2]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Xi’an city wall area by using parcel-level data[J]. WANG ShuSheng,ZHAO Zi Liang,XU YuQian,LI XiaoL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9(04)
[3]空间基因[J]. 段进,邵润青,兰文龙,刘晋华,姜莹.  城市规划. 2019(02)
[4]中国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研究[J]. 王树声,高元,李小龙.  城市规划学刊. 2019 (01)
[5]城市更新生长性理论认识与实践[J]. 赵万民.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06)
[6]因时立形:一种动态接续山水格局的规划方式[J]. 王树声,李岚,李小龙,朱玲.  城市规划. 2018(09)
[7]方域经画:一种区域山水人居格局的谋划方式[J]. 李欣鹏,王树声,李小龙,高元.  城市规划. 2018(07)
[8]申画郊圻:一种以经营郊野促进整体人居建设的规划方式[J]. 来嘉隆,王树声,李小龙,石璐.  城市规划. 2018(06)
[9]因势赋形:一种因循大地形势构建城市形态的方式[J]. 王树声,李小龙,蒋苑.  城市规划. 2017(10)
[10]四望:一种自然山水环境的体察寻胜方式[J]. 王树声,李小龙,蒋苑.  城市规划. 2017(05)

博士论文
[1]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 乌再荣.南京大学 2009
[2]关中农村发展变迁研究[D]. 何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3]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 穆渭生.陕西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关中城镇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动力机制与优化研究[D]. 王镇中.西北大学 2009
[2]关中渭河流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D]. 张文梅.陕西师范大学 2009
[3]渭水流域仰韶早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研究[D]. 于璞.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40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40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4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