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空间形态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3 11:36
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尤为突显。随着“科教兴国”战略、“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国内各地开始兴建大学城,一是为了解决高校扩招后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来大学城的建设在推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大学城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区域发展,新校区与主城区、老校区的联系困难等;更重要的是,新校区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导致高校老校区发展陷入了困境。因此,在关注大学城建设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旧城区高校校园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的问题。本文选定兰州市安宁区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兰州市城市化建设的不同时期,高校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当前兰州市城市化建设进入“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并行阶段,提出“高校集中区”的概念来探索兰州市安宁区高校密集地区校园与社的融合发展。结合实地踏勘分析安宁区高校集中区的建设现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校园“专属用地”与城市环境的分离、校园“整体结构”与城市交通的冲突、校园“内向建设”与高校发展的限制、校园“巨型地块”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进而提出空间形态整合作为高校集中区空间更新的有效途径。...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安宁区重点建设区域城市设计竞赛设计范围示意图
诟叩冉逃?母锏谋尘跋拢?咝??荚?城郊建设“大学园区”实现扩建与新建校区,同时推动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2014年“新型城镇化”提出之后,城市建设开始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提升”转型,国内关于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研究从“大学园区建设”转向“旧城区高校校园及其周边区域更新”的相关研究。“文教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区域界定,形成了一定地域范围的高校密集地区,在当前城市存量提升的背景下,原有“乡村式”校园空间环境需要“城市化”更新2,针对这类地区的空间更新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图1.3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从国内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演变来看,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与发展。我国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的“象牙塔”、市场经济冲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高校参与城市发展(见表1.1)。随着知识经济时2备注:王伯伟在《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思考》一文中提出“大学校园的城市化”,主要包括大学的功能城市化与空间的城市化。
呈峭ü?嗽被疃?⑽镏式涣鞫?敫咝PT坝凶琶芮辛?档娜粘I?钊Γ?其空间范围层级介于城市与建筑之间,类似城市结构体系中的分区、片区;(3)柴彦威教授从城市地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中单位组织的考察得出中国城市的内部生活空间由三层次构成:1)由单位构成的基础生活圈;2)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生活圈;3)以区为基础的高级生活圈。其中低级生活圈大约在半径1.5km圈的范围,与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和行政组织中的街道管辖范围相对应;而高级生活圈大致在半径4km圈的范围,与生活居住区和区政府管辖范围对应。8图1.4兰州市建成区的低级生活圈和高级生活圈(资料来源: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以兰州市的实证研究)综合以上研究的界定方式,本文明确以“生活圈”作为高校集中区研究的空间范围界定的尺度依据,并借鉴柴彦威教授提出的“低级生活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9、《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中关于“生活圈”概念范围的界定,划定高校密集地区范围北至北环路、西至学府路、南至北滨河路、东至培黎西街。以“生活圈”来划定高校集中区的研究范围,不仅仅是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8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6(01):30-38.9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提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以步行800-1000m的距离控制规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生态环境保护浅谈协同推进榆中生态创新城规划建设[J]. 晋王强,吴明艳,闫彩霞,赵莎莎,赵晓冏,杨斌. 环境生态学. 2019(04)
[2]基于存量规划的大学校园更新方式探索[J]. 刘雪娇,何俊乔,齐斯洋. 北京规划建设. 2018(02)
[3]新时期下“街区开放”的理论认识及技术探索[J]. 李凌岚,李德芬,安诣彬,陈莎. 规划师. 2017(07)
[4]基于学生行为特征的大学校园规划更新方法[J]. 王纬伟,甄峰,曹阳,席晓东,朱寿佳. 规划师. 2017(07)
[5]校城一体理念下新城式大学城规划的借鉴与反思:以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城为例[J]. 刘铮,王世福,莫浙娟.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6)
[6]与城市共生的大学社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可持续校园规划建设解析[J]. 王鑫,郑卫.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02)
[7]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城市创新空间研究[J]. 郑德高,袁海琴.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4)
[8]中国特色的“逆城市化”发展研究[J]. 岳欣. 宏观经济管理. 2016(11)
[9]基于比较研究分析福州大学城共享区功能布局问题及其结构优化[J]. 邱智伟,张鹰.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 黄翼,吴硕贤. 城市规划. 2014(04)
博士论文
[1]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D]. 海佳.华南理工大学 2011
[2]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 冯刚.天津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工业遗产与历史城市地段的空间形态整合[D]. 刘刚.南京大学 2019
[2]功能混合导向下校区开发主导型大学城空间优化研究[D]. 张亚林.苏州科技大学 2018
[3]城市型大学集约化更新的设计方法研究[D]. 盛晶.大连理工大学 2018
[4]基于共生理论的校城边界影响域空间效能优化研究[D]. 张冬晖.重庆大学 2018
[5]旧城区大学周边片区更新策略研究[D]. 王红亮.重庆大学 2017
[6]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发展趋势研究[D]. 陈雷.浙江大学 2016
[7]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D]. 陈志杰.西北师范大学 2015
[8]基于融合理念的高校校园原地扩建整合规划研究[D]. 齐晓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9]民国时期兰州城市空间变迁与社会发展研究[D]. 孙晓东.青海师范大学 2013
[10]兰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1840-1949)[D]. 杨成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53117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安宁区重点建设区域城市设计竞赛设计范围示意图
诟叩冉逃?母锏谋尘跋拢?咝??荚?城郊建设“大学园区”实现扩建与新建校区,同时推动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2014年“新型城镇化”提出之后,城市建设开始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提升”转型,国内关于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研究从“大学园区建设”转向“旧城区高校校园及其周边区域更新”的相关研究。“文教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区域界定,形成了一定地域范围的高校密集地区,在当前城市存量提升的背景下,原有“乡村式”校园空间环境需要“城市化”更新2,针对这类地区的空间更新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图1.3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从国内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演变来看,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与发展。我国高校校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的“象牙塔”、市场经济冲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高校参与城市发展(见表1.1)。随着知识经济时2备注:王伯伟在《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思考》一文中提出“大学校园的城市化”,主要包括大学的功能城市化与空间的城市化。
呈峭ü?嗽被疃?⑽镏式涣鞫?敫咝PT坝凶琶芮辛?档娜粘I?钊Γ?其空间范围层级介于城市与建筑之间,类似城市结构体系中的分区、片区;(3)柴彦威教授从城市地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中单位组织的考察得出中国城市的内部生活空间由三层次构成:1)由单位构成的基础生活圈;2)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生活圈;3)以区为基础的高级生活圈。其中低级生活圈大约在半径1.5km圈的范围,与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和行政组织中的街道管辖范围相对应;而高级生活圈大致在半径4km圈的范围,与生活居住区和区政府管辖范围对应。8图1.4兰州市建成区的低级生活圈和高级生活圈(资料来源: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以兰州市的实证研究)综合以上研究的界定方式,本文明确以“生活圈”作为高校集中区研究的空间范围界定的尺度依据,并借鉴柴彦威教授提出的“低级生活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9、《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中关于“生活圈”概念范围的界定,划定高校密集地区范围北至北环路、西至学府路、南至北滨河路、东至培黎西街。以“生活圈”来划定高校集中区的研究范围,不仅仅是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8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6(01):30-38.9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提出“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以步行800-1000m的距离控制规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生态环境保护浅谈协同推进榆中生态创新城规划建设[J]. 晋王强,吴明艳,闫彩霞,赵莎莎,赵晓冏,杨斌. 环境生态学. 2019(04)
[2]基于存量规划的大学校园更新方式探索[J]. 刘雪娇,何俊乔,齐斯洋. 北京规划建设. 2018(02)
[3]新时期下“街区开放”的理论认识及技术探索[J]. 李凌岚,李德芬,安诣彬,陈莎. 规划师. 2017(07)
[4]基于学生行为特征的大学校园规划更新方法[J]. 王纬伟,甄峰,曹阳,席晓东,朱寿佳. 规划师. 2017(07)
[5]校城一体理念下新城式大学城规划的借鉴与反思:以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城为例[J]. 刘铮,王世福,莫浙娟.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6)
[6]与城市共生的大学社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可持续校园规划建设解析[J]. 王鑫,郑卫.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02)
[7]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城市创新空间研究[J]. 郑德高,袁海琴.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4)
[8]中国特色的“逆城市化”发展研究[J]. 岳欣. 宏观经济管理. 2016(11)
[9]基于比较研究分析福州大学城共享区功能布局问题及其结构优化[J]. 邱智伟,张鹰.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 黄翼,吴硕贤. 城市规划. 2014(04)
博士论文
[1]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D]. 海佳.华南理工大学 2011
[2]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 冯刚.天津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工业遗产与历史城市地段的空间形态整合[D]. 刘刚.南京大学 2019
[2]功能混合导向下校区开发主导型大学城空间优化研究[D]. 张亚林.苏州科技大学 2018
[3]城市型大学集约化更新的设计方法研究[D]. 盛晶.大连理工大学 2018
[4]基于共生理论的校城边界影响域空间效能优化研究[D]. 张冬晖.重庆大学 2018
[5]旧城区大学周边片区更新策略研究[D]. 王红亮.重庆大学 2017
[6]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发展趋势研究[D]. 陈雷.浙江大学 2016
[7]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D]. 陈志杰.西北师范大学 2015
[8]基于融合理念的高校校园原地扩建整合规划研究[D]. 齐晓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9]民国时期兰州城市空间变迁与社会发展研究[D]. 孙晓东.青海师范大学 2013
[10]兰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1840-1949)[D]. 杨成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53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5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