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历史街区四维景观纹理类推研究 ——以潍坊市坊茨小镇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5 03:20
  历史街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孕育而生,是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一个难以平衡的巨大矛盾。历史街区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在继承中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议题。本文运用类推思维,基于历史原型对历史街区景观纹理进行类推研究,试图找到历史街区与现实环境的契合点,营造一种能够记忆过去、满足现在、顺应未来的历史街区景观新纹理,推动历史街区与时代同步发展。本文针对历史街区的历史特性,将历史街区置于四维空间中,把三维的空间实体放在历史进程时间维度上,研究历史街区景观纹理构成及演化特征;将类推思维运用于历史街区景观纹理设计中,以历史原型控制和引导历史街区纹理变化,保持历史街区纹理特色;以原型再现、原型重构、原型转译和文化文脉的类推设计,探索一条历史街区景观保护和设计的新思路。同时,以坊茨小镇历史街区为实践案例,对街区纹理进行剖析,挖掘街区历史文脉,通过类推设计完成历史街区纹理更新。将承载历史信息的街区景观与现代生活相链接,让历史延续、让文明发展、让城市留住记忆。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历史街区四维景观纹理类推研究 ——以潍坊市坊茨小镇为例


青州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隶属山东省潍坊市):古城空间一角Figure2-1Qingzhouancientcity:acorneroftheancientcityspace

胡同,北京


2历史街区四维景观纹理类推基础理论13态结构和文化结构,但其生长与演绎的特征依旧源于四合院结构(如图2-2)。2.1.2街区空间的时间性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黑格尔把时间看作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任何事物的存在、变化和运动都具有自己的时间[2]。阂可夫斯基(HermannMinkowski)指出:“孤零零的空间和时间命中注定将会逐渐消失成幻影,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是独立实际存在的事物。因此每一个物体的存在不仅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还在时间中占据一定的段落。[5]”时间是物质持续性的量度,如中国人常用“眨眼间”、“一转身的功夫”来表达短暂的时间,也用“等到花了都谢了”来表达时间的漫长。这种把时间规定为事物的历程的说法,实质上就是物质存在的时间观。历史街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形态、社会事件等环境深刻影响着街区发展的形态。本文借用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的“时段”理论,从历史进程的时间维度,分析街区生成、演化、变迁与历史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1)事件史与短时段演化事件史往往会将街区空间纹理锁定为某个特定的形态。古代帝王以分发土地的方式奖赏为其权利争斗做出贡献的大臣,作为权利的象征,建造一座城池,城池锁定为属于这个时期的纹理特征。以天安门广场为例,清顺治年间天安门广场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老百姓不得入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在东西两侧建造中国图2-2北京菊儿胡同Figure2-2JuerHutong,Beijing图片来源: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

天安门广场


硕士学位论文14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西侧的人们大会堂和位于北侧的故宫,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形成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空间新纹理(如图2-3)。(2)社会史与中时段演化我国历史街区的中时段演化以朝代为社会史周期。建筑体作为历史街区空间的主体、物质文化的载体和历史街区景观组织者,是构成街区纹理的主体要素,表达着中时段演化的特征。在我国的历史街区中,常见的是清代建筑群和民国建筑群。明代之前的建筑由于年代和环境的因素已极为少见,清代建筑多为传袭明代传统。古城建筑主要是硬山建筑和庑殿建筑。硬山建筑是历史街区中最为普遍的形式,是街区建筑纹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大多位于历史城区中轴线上,通常位于街区的中心或空间节点位置,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青州古城,距今保留下来的建筑,古城风貌仍然保有原始的纹理结构,具宋明时代风格(如图2-4)。位于古城中的偶园系清康熙初年所建,园内一山一堂,图2-3改造前后的天安门广场Figure2-3TiananmenSquarebeforeandafterreconstruction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间维度下乡愁意蕴的嬗变与叠加[J]. 廖高会.  理论月刊. 2019(12)
[2]城市原型视角下的城市发展研究——兼论上海城市原型及其发展[J]. 罗建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3]园林中的时间维度[J]. 华海镜,郑青青,金荷仙.  中国园林. 2019(08)
[4]以史为鉴——类型形态学视角下的街区尺度演变研究[J]. 汪睿,张彧.  现代城市研究. 2018(10)
[5]现代性中的“地方”——记忆与遗忘、认同与想象[J]. 王冬,谭雅秋.  城市建筑. 2018(22)
[6]“历史动态”对当下历史街区空间修复的启示[J]. 张雨洋,杨昌鸣,贾子玉.  建筑学报. 2018(S1)
[7]已消失历史遗迹的价值认识、甄别方法及再利用思路探讨——以武汉为例[J]. 罗巧灵,刘奇志,望开磊,丘永东.  城市规划学刊. 2018(02)
[8]城市历史景观理论与实践探究述要[J]. 张文卓,韩锋.  风景园林. 2017(06)
[9]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探讨——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城市设计[J]. 金云峰,杜伊.  中国园林. 2017(06)
[10]人文·场所·记忆——拉斐尔·莫内欧建筑类型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 汪丽君,刘振垚.  建筑师. 2017(02)

博士论文
[1]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南京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历史地段建筑形态文化时空的城市设计研究[D]. 骆森来.安徽建筑大学 2018
[2]近现代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季晨子.东南大学 2018
[3]基于类型学中“集体记忆”的旧城更新研究[D]. 刘宇.重庆大学 2017
[4]遗产廊道视角下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研究[D]. 张铮.山东建筑大学 2017
[5]基于第四维度的现代景观设计应用探究[D]. 王园园.山东师范大学 2016
[6]坊子德日建筑群整体保护与利用研究[D]. 陆红伟.北京建筑大学 2015
[7]可生长的景观[D]. 刘彤彤.东南大学 2015
[8]空间尺度体系建构下的贵阳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探讨[D]. 李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9]集体记忆视角下类型学方法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 胡赞英.湖南大学 2011
[10]坊子历史地段及其德日建筑研究[D]. 刘楠.青岛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76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76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