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思想下的集合住宅建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06:26
工业化带来的浪潮使得全球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基于这一背景之下,住宅建筑也是历经了一系列的演变。在当今时代中,现代集合住宅已成为住宅建筑中的主流形式,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随着人们对现代集合住宅的迫切追求之下,传统住宅中原本存在的建筑内涵也在不断地被人们所淡忘。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集合住宅迅速发展,历经短短的十几年,集合住宅建筑已成为我国城市住宅建筑中的主流。也正是由于这种过快的发展速度,导致在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无法成正比的健康发展,再加上现代集合住宅建筑内在的矛盾性,我国集合住宅建筑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千篇一律的住宅布局形式,重形式轻文化的设计手法以及乏味的空间体验等等。本文以此些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入共生思想,为国内集合住宅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对现时代中我国集合住宅的现状分析,引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该问题的共生思想;并通过对共生思想的系统分析整体,提炼出共生思想中三个主要特征;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这三个主要特征的理解运用;最后提出共生思想在集合住宅中的建构思路。共生思想理论所依据的东方哲学思想与我国的“中庸之道”是有着相似之处...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原始社会人类窗洞(改绘自《中国建筑史》)??建造,建筑之间的类型及功能便??
如果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住宅建筑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及精神港湾。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还是处于蒙昧的状态,人类只有??利用自然遮蔽物例如洞穴(图1.1)挡风避雨来谋求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在这??个时期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住宅建筑。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脚步而推进,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筑的功能??和类型也逐渐地由单一转为复杂。??然而建筑的意义是什么??.?1?N??从一般角度来理解,建筑是人类?I??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求,利用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创造的人工环?"S?了\??境。建筑既然是人工环境,那么?■??主导者是人,进而经过不同的人图1;1原始社会人类窗洞(改绘自《中国建筑史》)??建造,建筑之间的类型及功能便??就有了差异性。再进一步言之
?第1章绪论???表明(图1.3),我国从2001年起,城镇化率每年以1%-2%的增长速度进行稳??定增长,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己达到56%。不过根据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指标来看(图1.4),我国的城市化率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从图中??可以了解到英国是率先完成城市化的进程,美国紧随其后,日本也是于1970??年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之后一直是维持稳定地发展。根据每年百分之1-2%个??百分点的增长,我国到2030年可实现70%城市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视域下的城市集合住宅空间设计[J]. 马雪飞. 黑龙江科学. 2018(24)
[2]试析共生思想视野下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设计[J]. 齐伟民,姜源. 绿色环保建材. 2018(07)
[3]中国古代环境思想影响下的云南城子村空间形态研究[J]. 李军,黄俊,黄经南,周恒. 建筑学报. 2017(S2)
[4]日本现代住宅设计方法的新理解与再深化[J]. 刘斯玮. 住宅科技. 2017(03)
[5]丹麦哥本哈根8字住宅[J]. Bjarke Ingels Group. 城市建筑. 2011(01)
[6]日本生态建筑技术——以“21世纪实验住宅”和“地球之卵”为例[J]. 王健,徐进,闫成文. 浙江建筑. 2010(06)
[7]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J]. 何镜堂. 南方建筑. 2008(01)
[8]建筑之外的SOHO和SOHO之外的建筑[J]. 张雷. 时代建筑. 2004(05)
[9]《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译后感[J]. 覃力. 新建筑. 2003(06)
[10]传统、场所、自然与技术共生——“高技派”建筑的多元化探索[J]. 张伟,陈骁. 华中建筑. 2002(04)
博士论文
[1]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 温泉.重庆大学 2015
[2]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研究[D]. 徐健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中国城市集合住宅类型学研究(1949~2008)[D]. 熊燕.华中科技大学 2010
[4]西方现代集合住宅的产生与发展[D]. 周磊.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基于邻里交往的集合住宅通廊空间设计研究[D]. 郭萌.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研究[D]. 蔡天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3]基于彝族文化的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研究[D]. 叶飞.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我国集合住宅套型适应性设计研究[D]. 龚梦雅.清华大学 2014
[5]间—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理论研究[D]. 刘九漫.大连工业大学 2014
[6]土掌房文化及审美“深描”[D]. 王东.云南民族大学 2013
[7]浅谈现代集合住宅的灰空间设计与研究[D]. 段晓黎.东北师范大学 2012
[8]集合住宅地域性与生态性整合设计策略研究[D]. 吕忠正.大连理工大学 2011
[9]基于共生思想的集群式高层建筑研究[D]. 吴亮.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10]基于可持续理念下的弹性集合住宅初探[D]. 沈永德.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0349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原始社会人类窗洞(改绘自《中国建筑史》)??建造,建筑之间的类型及功能便??
如果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住宅建筑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及精神港湾。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还是处于蒙昧的状态,人类只有??利用自然遮蔽物例如洞穴(图1.1)挡风避雨来谋求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在这??个时期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住宅建筑。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脚步而推进,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筑的功能??和类型也逐渐地由单一转为复杂。??然而建筑的意义是什么??.?1?N??从一般角度来理解,建筑是人类?I??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求,利用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创造的人工环?"S?了\??境。建筑既然是人工环境,那么?■??主导者是人,进而经过不同的人图1;1原始社会人类窗洞(改绘自《中国建筑史》)??建造,建筑之间的类型及功能便??就有了差异性。再进一步言之
?第1章绪论???表明(图1.3),我国从2001年起,城镇化率每年以1%-2%的增长速度进行稳??定增长,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己达到56%。不过根据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指标来看(图1.4),我国的城市化率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从图中??可以了解到英国是率先完成城市化的进程,美国紧随其后,日本也是于1970??年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之后一直是维持稳定地发展。根据每年百分之1-2%个??百分点的增长,我国到2030年可实现70%城市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视域下的城市集合住宅空间设计[J]. 马雪飞. 黑龙江科学. 2018(24)
[2]试析共生思想视野下中国传统住宅建筑模糊空间设计[J]. 齐伟民,姜源. 绿色环保建材. 2018(07)
[3]中国古代环境思想影响下的云南城子村空间形态研究[J]. 李军,黄俊,黄经南,周恒. 建筑学报. 2017(S2)
[4]日本现代住宅设计方法的新理解与再深化[J]. 刘斯玮. 住宅科技. 2017(03)
[5]丹麦哥本哈根8字住宅[J]. Bjarke Ingels Group. 城市建筑. 2011(01)
[6]日本生态建筑技术——以“21世纪实验住宅”和“地球之卵”为例[J]. 王健,徐进,闫成文. 浙江建筑. 2010(06)
[7]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J]. 何镜堂. 南方建筑. 2008(01)
[8]建筑之外的SOHO和SOHO之外的建筑[J]. 张雷. 时代建筑. 2004(05)
[9]《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译后感[J]. 覃力. 新建筑. 2003(06)
[10]传统、场所、自然与技术共生——“高技派”建筑的多元化探索[J]. 张伟,陈骁. 华中建筑. 2002(04)
博士论文
[1]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 温泉.重庆大学 2015
[2]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研究[D]. 徐健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中国城市集合住宅类型学研究(1949~2008)[D]. 熊燕.华中科技大学 2010
[4]西方现代集合住宅的产生与发展[D]. 周磊.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基于邻里交往的集合住宅通廊空间设计研究[D]. 郭萌.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研究[D]. 蔡天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3]基于彝族文化的文化建筑外部形态创作研究[D]. 叶飞.西南交通大学 2016
[4]我国集合住宅套型适应性设计研究[D]. 龚梦雅.清华大学 2014
[5]间—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理论研究[D]. 刘九漫.大连工业大学 2014
[6]土掌房文化及审美“深描”[D]. 王东.云南民族大学 2013
[7]浅谈现代集合住宅的灰空间设计与研究[D]. 段晓黎.东北师范大学 2012
[8]集合住宅地域性与生态性整合设计策略研究[D]. 吕忠正.大连理工大学 2011
[9]基于共生思想的集群式高层建筑研究[D]. 吴亮.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10]基于可持续理念下的弹性集合住宅初探[D]. 沈永德.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0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9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