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对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再水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6 06:12
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内部存在大量未水化的胶凝材料,其在有水环境中服役时,外部渗入的水分会与未水化胶凝材料发生反应,即再水化反应。再水化反应对混凝土材料宏观和微观性能都有显著的影响,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了粉煤灰掺量、粉煤灰细度和再水化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研究了再水化作用下上述因素对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强度、质量变化、水化程度、微观结构、体积稳定性等的影响规律。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考虑水化产物对未水化胶凝材料的约束作用,建立的纯水泥体系再水化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不同水灰比水泥净浆试件在不同再水化时间再水化程度的变化规律;类比水泥水化过程,通过考虑粉煤灰与水泥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粉煤灰-水泥体系的再水化模型,水化程度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2)研究了 60℃水浴再水化条件下不同粉煤灰掺量(0%、15%、30%和45%)的净浆试件的强度、水化程度规律。不同粉煤灰掺量的试件总水化程度随着再水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再水化程度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再水化作用下不同粉煤灰掺量的净浆试件抗折、抗压强度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差异,抗折强度变...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技术路线??Fig.?1-1?Technical?route??
采用某搅拌站专用粉煤灰,根据颗粒粒径的分布分为低细度I的II型粉煤灰,两种粉煤灰的化学组分见表2-6和2-7。??表2-6丨型粉煤灰主要化学组成??Table?2-6?The?test?results?of?chemistry?component?of?fly?ash?1?Si02?Al2〇3?Fe2Q3?CaO?MgO?K2分率(%)?53.07?34.95?3.81?2.80?1.04表2-7?II型粉煤灰主要化学组成??Table?2-7?The?test?results?of?chemistry?component?of?fly?ash?II?Si02?A120??Fe2Q3?CaO?MgO?K2分率(%)?50.37?28.84?8.84?3.31?1.73径分布??激光粒径分析仪对水泥和粉煤灰的粒径进行分析,具体分布见两种不同细度的粉煤灰和基准水泥的粒径分布曲线图,I型粉面积为1140m2/kg,II型粉煤灰为高细度,比表面积为1660m+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案水化水泥颗粒的危害,明显与实际工程不符。故时为了研究温度对于再水化作用的影响,设置了?后,将其放入恒温水浴箱,水浴箱可以实现自动导致的试件膨胀变形而开裂。将水浴箱密闭好,定期补充水分。当需要对试件进行测试时,需要温度降低过快导致试件出现温度裂缝,对试件性后,将试件表面的水分擦拭干净,自然环境下晾千试件进行密封隔绝,将其放入整理箱内,盖好密为对照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等28d抗压强度条件下粉煤灰和矿渣对C50混凝土后期性能的影响[J]. 孙建伟,王强,陈忠辉. 硅酸盐通报. 2016(08)
[2]未水化水泥颗粒后期水化对UHPC性能的影响[J]. 葛晓丽,刘加平,王育江,田倩,沈江平.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01)
[3]养护温度和龄期对水泥混凝土强度影响探究[J]. 周峰. 四川水泥. 2015(03)
[4]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与发展[J]. 阎培渝. 混凝土世界. 2014(12)
[5]压汞法测定水泥基材料孔结构的研究进展[J]. 周继凯,潘杨,陈徐东. 材料导报. 2013(07)
[6]粉煤灰对C50高性能混凝土干缩的影响[J]. 葛艳军,王文林. 粉煤灰. 2012(05)
[7]水泥水化机理及其研究方法[J]. 李林香,谢永江,冯仲伟,朱长华. 混凝土. 2011(06)
[8]高温养护对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程度及微观形貌的影响[J]. 李响,阎培渝.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9]荷载历史对混凝土动态受压损伤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 肖诗云,张剑. 水利学报. 2010(08)
[10]超低水胶比水泥浆体材料的水化进程测试[J]. 王冲,蒲心诚,陈科,刘芳,吴建华,彭小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D]. 王月.北京交通大学 2016
[2]复合水泥基材料水化性能与浆体微观结构稳定性[D]. 李响.清华大学 2010
[3]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及抗裂机理、微观特性研究[D]. 田野.浙江大学 2007
[4]蒸养制度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彭波.武汉理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再水化作用对低灰比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 罗玲玲.北京交通大学 2018
[2]再水化作用对预加载损伤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 路靖.北京交通大学 2018
[3]潮湿环境高强混凝土长期性能演变规律试验研究[D]. 王玮琛.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4]抗卤水侵蚀水泥基灌浆料性能研究[D]. 任慧超.西安理工大学 2016
[5]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水稳定性及机理[D]. 葛晓丽.重庆大学 2016
[6]不同细度水泥制备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再水化研究[D]. 刘军辉.北京交通大学 2016
[7]掺矿物掺合料水泥水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王宇纬.浙江大学 2014
[8]水泥基材料的高温特性及其再水化修复的研究[D]. 张彬.武汉理工大学 2012
[9]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黄波.郑州大学 2012
[10]活性粉末混凝土损伤后的耐久性研究[D]. 李同乐.北京交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98308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技术路线??Fig.?1-1?Technical?route??
采用某搅拌站专用粉煤灰,根据颗粒粒径的分布分为低细度I的II型粉煤灰,两种粉煤灰的化学组分见表2-6和2-7。??表2-6丨型粉煤灰主要化学组成??Table?2-6?The?test?results?of?chemistry?component?of?fly?ash?1?Si02?Al2〇3?Fe2Q3?CaO?MgO?K2分率(%)?53.07?34.95?3.81?2.80?1.04表2-7?II型粉煤灰主要化学组成??Table?2-7?The?test?results?of?chemistry?component?of?fly?ash?II?Si02?A120??Fe2Q3?CaO?MgO?K2分率(%)?50.37?28.84?8.84?3.31?1.73径分布??激光粒径分析仪对水泥和粉煤灰的粒径进行分析,具体分布见两种不同细度的粉煤灰和基准水泥的粒径分布曲线图,I型粉面积为1140m2/kg,II型粉煤灰为高细度,比表面积为1660m+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案水化水泥颗粒的危害,明显与实际工程不符。故时为了研究温度对于再水化作用的影响,设置了?后,将其放入恒温水浴箱,水浴箱可以实现自动导致的试件膨胀变形而开裂。将水浴箱密闭好,定期补充水分。当需要对试件进行测试时,需要温度降低过快导致试件出现温度裂缝,对试件性后,将试件表面的水分擦拭干净,自然环境下晾千试件进行密封隔绝,将其放入整理箱内,盖好密为对照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等28d抗压强度条件下粉煤灰和矿渣对C50混凝土后期性能的影响[J]. 孙建伟,王强,陈忠辉. 硅酸盐通报. 2016(08)
[2]未水化水泥颗粒后期水化对UHPC性能的影响[J]. 葛晓丽,刘加平,王育江,田倩,沈江平.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01)
[3]养护温度和龄期对水泥混凝土强度影响探究[J]. 周峰. 四川水泥. 2015(03)
[4]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与发展[J]. 阎培渝. 混凝土世界. 2014(12)
[5]压汞法测定水泥基材料孔结构的研究进展[J]. 周继凯,潘杨,陈徐东. 材料导报. 2013(07)
[6]粉煤灰对C50高性能混凝土干缩的影响[J]. 葛艳军,王文林. 粉煤灰. 2012(05)
[7]水泥水化机理及其研究方法[J]. 李林香,谢永江,冯仲伟,朱长华. 混凝土. 2011(06)
[8]高温养护对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程度及微观形貌的影响[J]. 李响,阎培渝.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9]荷载历史对混凝土动态受压损伤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 肖诗云,张剑. 水利学报. 2010(08)
[10]超低水胶比水泥浆体材料的水化进程测试[J]. 王冲,蒲心诚,陈科,刘芳,吴建华,彭小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氯盐冻融循环与侵蚀作用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D]. 王月.北京交通大学 2016
[2]复合水泥基材料水化性能与浆体微观结构稳定性[D]. 李响.清华大学 2010
[3]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及抗裂机理、微观特性研究[D]. 田野.浙江大学 2007
[4]蒸养制度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彭波.武汉理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再水化作用对低灰比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 罗玲玲.北京交通大学 2018
[2]再水化作用对预加载损伤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 路靖.北京交通大学 2018
[3]潮湿环境高强混凝土长期性能演变规律试验研究[D]. 王玮琛.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4]抗卤水侵蚀水泥基灌浆料性能研究[D]. 任慧超.西安理工大学 2016
[5]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水稳定性及机理[D]. 葛晓丽.重庆大学 2016
[6]不同细度水泥制备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再水化研究[D]. 刘军辉.北京交通大学 2016
[7]掺矿物掺合料水泥水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王宇纬.浙江大学 2014
[8]水泥基材料的高温特性及其再水化修复的研究[D]. 张彬.武汉理工大学 2012
[9]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黄波.郑州大学 2012
[10]活性粉末混凝土损伤后的耐久性研究[D]. 李同乐.北京交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98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49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