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优秀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20:30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建筑师已经逐渐成长为我国建筑设计界的主要力量,无论对建筑单体进行的设计探索,还是在中国建筑界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群体建筑创新,都对中国的建筑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我国建筑创作群体的成长指引了方向。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一样,建筑的设计实践总是先于建筑思想理论的出现。青年建筑师是中国建筑未来的希望,系统研究和总结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总结在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将对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国建筑的正确走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对青年建筑师的社会和教育背景及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三个界定标准选取了二十位中国优秀青年建筑师:建筑师年龄上限在45岁左右;须获得国内外知名的建筑奖项;在近二十年内有优秀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想活跃且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的手段,对他们的执业状况、身份特征以及创作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的个性特征和创作背景。其次,分别对青年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及设计实践进行分析:(一)对于青年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思想,从思想发展历程、特征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他们共同具有了四个基本...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背景及社会特征
2.1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界定
2.2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社会背景
2.2.1 良好的时代发展
2.2.2 残酷的现实挑战
2.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教育背景
2.3.1 本土教育
2.3.2 海归教育
2.3.3 两类教育下的融合发展
2.4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执业状况
2.4.1 设计院型
2.4.2 联合型
2.4.3 个人型
2.4.4 个体户型
2.5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跨界尝试
2.5.1 身份跨界
2.5.2 设计跨界
2.6 本章小结
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特征
3.1 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
3.1.2 摸索时期
3.1.3 发展时期
3.1.4 高度活跃时期
3.2 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基本特征
3.2.1 批判地域主义的延续
3.2.2 建筑本体性的关注
3.2.3 都市语境下建筑的考虑
3.2.4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3.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思想意义
3.3.1 推动我国建筑理论发展
3.3.2 形成多元的建筑实践创作
3.4 本章小结
4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类型
4.1 地域性的多维表达
4.1.1 空间的延续
4.1.2 地域建造的继承
4.1.3 建筑材料的运用
4.2 建筑本体性的积极创新
4.2.1 空间的本体呈现
4.2.2 结构的创新应用
4.2.3 材料的多样表现
4.3 都市语境下的合理化介入
4.3.1 场所化
4.3.2 混合化
4.3.3 前瞻性研究
4.4 数字化技术的尝试
4.4.1 数字化技术的未来表达
4.4.2 数字化技术的多重考虑
4.4.3 数字化技术引领的材料革新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及未来展望
5.1 总结
5.2 对我国建筑未来发展的展望
5.3 构建良好的设计环境
结论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附录 所选取主要建筑师代表作品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竹里,崇州,中国[J]. 袁烽,韩力,孔祥平,张雯. 世界建筑. 2019(01)
[2]田园学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J]. 李虎,黄文菁,Daijiro Nakayama,叶青,张浩,周亭婷,Thomas Batzenschlager,张畅,Jotte Seghers,王一帆,于清波,苏圣亮,夏至,Spirit of Space. 城市环境设计. 2018(05)
[3]“微杂院”儿童图书馆及艺术中心,北京,中国[J]. CHEN Yuxiao. 世界建筑. 2018(10)
[4]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特征分析[J]. 连倩倩,安乾. 当代经济. 2018(15)
[5]个体表达与群体叙事——“80后新建筑师专题”回顾与展望[J]. 魏书祥,赖文波,张玛璐. 新建筑. 2018(01)
[6]四分院,北京,中国[J]. 华黎. 世界建筑. 2017(03)
[7]树美术馆[J]. 戴璞,冯静,刘毅,舒赫,夏至. 世界建筑导报. 2016(06)
[8]“改妆”记[J]. 华霞虹,庄慎. 时代建筑. 2016(04)
[9]关注:形式之外的体系[J]. 鲁安东. 建筑学报. 2016(06)
[10]葛文俊:建筑师的特权[J]. 魏书祥,赖文波. 新建筑. 2016(01)
博士论文
[1]都市语境中的建筑纪念性研究[D]. 吴中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D]. 康珍珍.天津大学 2014
[3]消费社会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D]. 马明华.华南理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在地建造[D]. 曲悦.北京建筑大学 2017
[2]新世纪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研究[D]. 莘博文.东南大学 2016
[3]中国当代实验型建筑师研究[D]. 白颖.天津大学 2015
[4]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D]. 向雷.南京工业大学 2013
[5]新世纪中青年建筑师实验探索[D]. 张颖.天津大学 2012
[6]从本土建筑师的师承关系解读本土设计的发展历程[D]. 李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1
[7]当代中国建筑师竞争力剖析[D]. 罗湘蓉.天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25093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背景及社会特征
2.1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界定
2.2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社会背景
2.2.1 良好的时代发展
2.2.2 残酷的现实挑战
2.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教育背景
2.3.1 本土教育
2.3.2 海归教育
2.3.3 两类教育下的融合发展
2.4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执业状况
2.4.1 设计院型
2.4.2 联合型
2.4.3 个人型
2.4.4 个体户型
2.5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跨界尝试
2.5.1 身份跨界
2.5.2 设计跨界
2.6 本章小结
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特征
3.1 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
3.1.2 摸索时期
3.1.3 发展时期
3.1.4 高度活跃时期
3.2 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基本特征
3.2.1 批判地域主义的延续
3.2.2 建筑本体性的关注
3.2.3 都市语境下建筑的考虑
3.2.4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3.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思想意义
3.3.1 推动我国建筑理论发展
3.3.2 形成多元的建筑实践创作
3.4 本章小结
4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类型
4.1 地域性的多维表达
4.1.1 空间的延续
4.1.2 地域建造的继承
4.1.3 建筑材料的运用
4.2 建筑本体性的积极创新
4.2.1 空间的本体呈现
4.2.2 结构的创新应用
4.2.3 材料的多样表现
4.3 都市语境下的合理化介入
4.3.1 场所化
4.3.2 混合化
4.3.3 前瞻性研究
4.4 数字化技术的尝试
4.4.1 数字化技术的未来表达
4.4.2 数字化技术的多重考虑
4.4.3 数字化技术引领的材料革新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及未来展望
5.1 总结
5.2 对我国建筑未来发展的展望
5.3 构建良好的设计环境
结论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附录 所选取主要建筑师代表作品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竹里,崇州,中国[J]. 袁烽,韩力,孔祥平,张雯. 世界建筑. 2019(01)
[2]田园学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J]. 李虎,黄文菁,Daijiro Nakayama,叶青,张浩,周亭婷,Thomas Batzenschlager,张畅,Jotte Seghers,王一帆,于清波,苏圣亮,夏至,Spirit of Space. 城市环境设计. 2018(05)
[3]“微杂院”儿童图书馆及艺术中心,北京,中国[J]. CHEN Yuxiao. 世界建筑. 2018(10)
[4]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特征分析[J]. 连倩倩,安乾. 当代经济. 2018(15)
[5]个体表达与群体叙事——“80后新建筑师专题”回顾与展望[J]. 魏书祥,赖文波,张玛璐. 新建筑. 2018(01)
[6]四分院,北京,中国[J]. 华黎. 世界建筑. 2017(03)
[7]树美术馆[J]. 戴璞,冯静,刘毅,舒赫,夏至. 世界建筑导报. 2016(06)
[8]“改妆”记[J]. 华霞虹,庄慎. 时代建筑. 2016(04)
[9]关注:形式之外的体系[J]. 鲁安东. 建筑学报. 2016(06)
[10]葛文俊:建筑师的特权[J]. 魏书祥,赖文波. 新建筑. 2016(01)
博士论文
[1]都市语境中的建筑纪念性研究[D]. 吴中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D]. 康珍珍.天津大学 2014
[3]消费社会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D]. 马明华.华南理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在地建造[D]. 曲悦.北京建筑大学 2017
[2]新世纪中国先锋性建筑实践研究[D]. 莘博文.东南大学 2016
[3]中国当代实验型建筑师研究[D]. 白颖.天津大学 2015
[4]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D]. 向雷.南京工业大学 2013
[5]新世纪中青年建筑师实验探索[D]. 张颖.天津大学 2012
[6]从本土建筑师的师承关系解读本土设计的发展历程[D]. 李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1
[7]当代中国建筑师竞争力剖析[D]. 罗湘蓉.天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25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52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