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非对称基坑支护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09 09:2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基坑支护形式越来越复杂,非对称基坑支护就是其中之一。常见的非对称基坑支护分为非对称超载和不平衡开挖两种情况,但两侧基坑支护形式不一样的非对称支护应用及研究很少。本文以南昌市青山北路综合管廊非对称支护基坑为例,将两侧支护形式不一的非对称支护基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青山北路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原设计是两侧混凝土咬合桩对称支护,北侧混凝土桩先施工,但南侧桩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原雨污水箱涵物探位置不准确,离综合管廊太近,没有混凝土桩支护的空间,不得不换成钢板桩支护,从而形成非对称支护,两侧支护桩弯曲刚度相差近10倍。非对称支护时,两侧支护结构刚度不同,变形不一,同时内支撑不仅产生压缩变形,而且会产生平动变形,导致基坑两侧土体变形不一致。现行国家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支护结构内外侧的土压力采用的是朗肯土压力进行计算,没有考虑土体变形对土压力的影响,直接应用于非对称支护明显不科学。有限元法能准确反应土体变形对土压力的影响,应用于非对称支护基坑分析更为科学。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发现理正整体计算出两侧的水平位移偏大且均向坑内,与实测不符,稳定系数较小,...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对称基坑支护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土体中一点达到平衡状态的莫尔圆

屈服面,理想塑性,理想弹塑性,屈服条件


图 2.1 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本思想b 模型是理想塑性模型,有一个不变的屈服模型参数定义,而屈服面以内的点是弹性的b 屈服条件的理论基于一般应力条件下库伦一个材料单元内的任何平面都符合库伦摩擦ohr-Coulomb 屈服条件由六个屈服函数组成:()21)21'3'2'3'12 ( af sinφ-ccosφ ≤0 ()21)21'2'3'2'13 ( bf sinφ-ccosφ ≤0 ()21)21'1'3'1'23 ( af sinφ-ccosφ ≤0 ()21)21'3'1'3'21 ( bf sinφ-ccosφ ≤0 ()21)21'2'1'2'31 ( af sinφ-ccosφ ≤0 ()21)21'1'2'1'32 ( bf sinφ-ccosφ ≤0

主应力空间,屈服面,屈服条件


图 2.1 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本思想b 模型是理想塑性模型,有一个不变的屈服模型参数定义,而屈服面以内的点是弹性b 屈服条件的理论基于一般应力条件下库个材料单元内的任何平面都符合库伦摩擦hr-Coulomb 屈服条件由六个屈服函数组成()21)21'3'2'3'12 ( af sinφ-ccosφ ≤0()21)21'2'3'2'13 ( bf sinφ-ccosφ ≤0()21)21'1'3'1'23 ( af sinφ-ccosφ ≤0()21)21'3'1'3'21 ( bf sinφ-ccosφ ≤0()21)21'2'1'2'31 ( af sinφ-ccosφ ≤0()21)21'1'2'1'32 ( bf sinφ-ccosφ ≤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相邻不对称超深基坑支护设计探讨[J]. 游灏.  福建建筑. 2018(06)
[2]不对称支护结构下深基坑的简化计算方法及应用[J]. 姜燕,杨光华,乔有梁,张玉成.  广东水利水电. 2017(06)
[3]某大桥水下筑岛深基坑钢板桩支护不对称体系研究[J]. 赵秀绍,庄锦彬,褚东升,石钰锋.  施工技术. 2017(02)
[4]杭州钱江新城金融地块不对称超深基坑支护设计研究[J]. 杨学林,曹国强,周平槐.  岩土工程学报. 2014(S1)
[5]我国深基坑工程发展简述[J]. 王东会,贾苍琴,阎锡东.  工业建筑. 2014(S1)
[6]非对称开挖条件下基坑变形性状分析[J]. 徐长节,成守泽,蔡袁强,罗志元.  岩土力学. 2014(07)
[7]不对称土岩组合对深基坑支护变形的影响[J]. 徐锦斌,杨辉,郑锋利.  建筑技术. 2014(03)
[8]非对称深基坑变形规律现场监测[J]. 朱有奇,周云东,赵元海,侍成.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06)
[9]不同开挖深度下基坑桩——撑式支护结构研究[J]. 吴剑锋.  铁道工程学报. 2013(10)
[10]浅谈不对称圆形内衬支撑基坑设计[J]. 李昀,顾开云,林靖.  岩土工程学报. 2013(S2)

硕士论文
[1]内撑式非对称基坑支护体系性状分析[D]. 王飞阳.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不平衡基坑开挖桩撑式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D]. 林刚.浙江大学 2010
[3]不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基坑变形研究[D]. 徐志兵.东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30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530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