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技术的传统结构榫卯带缝工作的性能研究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有限元技术的传统结构榫卯带缝工作的性能研究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传承木结构古建筑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榫卯节点的研究是木结构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并未关注到在实际现存的古代木结构中,榫卯节点处并非完全紧密相连,这点与已有研究的假设前提不符。究竟榫卯间缝隙的存在对结构造成的影响有多大,本文将研究古代材分制中的两种材等即三等材和七等材,研究其榫卯间带缝对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四个典型的单间一榀框架模型,包括两个试验模型即三等材、七等材柱额榫卯间带缝隙,两个对比模型即三等材、七等材柱额榫卯间无缝隙。缝隙的设置采取在两端榫头部位处的两个侧壁上,各切割1mm缝隙,柱额之间的榫卯节点类型选用抗拉拔能力较好的燕尾榫。通过选用合适的试验数据、设定合理的模型有限元分析参数,对模型施加水平低周往复荷载,提取出模型的后处理阶段结果。通过提取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结构摩擦耗能能量曲线、变形云图、榫头和卯口的端部及侧面的缝隙量等后处理结果,得到带缝隙的榫卯结构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特点,并得出以下结论:摩擦耗能方面,带缝隙的榫卯结构摩擦耗能开始作用的时间晚,耗能量小;刚度方面,带缝隙的榫卯节点刚度退化程度大,初始刚度略小;运动过程方面,带缝隙的榫卯节点屈服平台低,更容易进入屈服、塑性阶段,承受的极限荷载小,屈服平台中最大反力出现的时间晚,但相比于紧密结合的榫卯结构,不容易脱榫。
【关键词】:结构工程 古建筑木结构 榫卯 数值模拟 缝隙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6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古建筑木结构榫卯9
- 1.2 榫卯节点研究现状9-15
- 1.2.1 榫卯节点的研究10-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
- 1.2.3 山西本土古建筑研究状况13-15
- 1.3 选题背景及本文研究内容15-19
- 1.3.1 选题背景——缝隙存在15-16
- 1.3.2 缝隙产生原因16-18
- 1.3.3 本文研究内容18-19
- 1.4 小结19-21
- 第二章 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21-33
- 2.1 木材材性问题21-25
- 2.1.1 不均质性21-22
- 2.1.2 各向强度异性22-24
- 2.1.3 各向弹性模量异性24-25
- 2.2 木材强度的影响因素25-27
- 2.2.1 含水率25
- 2.2.2 负荷时间25
- 2.2.3 木材老化25-27
- 2.2.4 温度27
- 2.2.5 木材疵病27
- 2.2.6 木材密度27
- 2.3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择27-30
- 2.3.1 木材的应力-应变曲线:27-28
- 2.3.2 木材经简化的弹塑性本构模型:28-30
- 2.3.3 本次数值模拟的材料模型30
- 2.4 摩擦问题30-31
- 2.5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使用有限元软件分析榫卯木构架33-53
- 3.1 模型的相关尺寸确立33-36
- 3.2 模型中柱顶附加荷载值的确定36-38
- 3.3 木材的材性试验38-41
- 3.3.1 试验加载及数据采集39
- 3.3.2 樟子松的材料力学性能39-41
- 3.4 有限元法思想41-42
- 3.5 有限元计算中的非线性问题42-45
- 3.5.1 接触的设置43-45
- 3.5.2 边界条件的设置45
- 3.6 加载方案45-46
- 3.7 模型采用的单元46-48
- 3.7.1 有限元中单元类型46-47
- 3.7.2 本结构单元选取47-48
- 3.8 模型网格划分48-50
- 3.8.1 网格划分技术48
- 3.8.2 网格划分问题48-49
- 3.8.3 模型为例研究网格划分49-50
- 3.9 程序不收敛时技术问题的处理:50-51
- 3.10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木构架性能分析结果53-75
- 4.1 概述53-56
- 4.1.1 直榫和燕尾榫53-54
- 4.1.2 古木建筑应对榫卯间缝隙的构造措施54-55
- 4.1.3 榫卯的工作机制55-56
- 4.2 模型后处理结果56-73
- 4.2.1 滞回曲线56-58
- 4.2.2 骨架曲线58-62
- 4.2.3 延性62-63
- 4.2.4 节点关键部位榫头、卯口的变形以及应力分析63-67
- 4.2.5 其余构件的变形67-68
- 4.2.6 摩擦耗能68-70
- 4.2.7 榫卯节点接触面的间隔值变化70-73
- 4.3 带缝隙的与紧密结合的榫卯结点结果对比与原因分析73-74
- 4.4 本章小结74-7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5-77
- 5.1 本文结论75-76
- 5.2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1
- 致谢81-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学才;;谈谈榫卯[J];建筑工人;1991年11期
2 周乾;闫维明;;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加固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3 孟涛;沈小璞;;带有关键榫卯节点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4 严钧;任晓婷;李洪;;中国古代榫卯式梁桥[J];古建园林技术;2009年04期
5 张少华;姬东;朱俊;瞿仲明;;多层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节点拼装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2010年10期
6 闫维明;张博;周乾;郭元君;;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加固试验[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2期
7 陈钧杰;;杠谚语三则[J];建筑工人;1989年04期
8 杨艳华;王俊鑫;徐彬;;古木建筑榫卯连接M-θ相关曲线模型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年01期
9 罗芬;杨君顺;;榫卯构造在产品设计中的启示[J];包装工程;2009年05期
10 ;榫卯印象[J];城市环境设计;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牛文义;;古建筑木构件节点榫卯作用分析与阻燃防火技术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葛鸿鹏;周鹏;伍凯;赵鸿铁;;古建木结构榫卯节点减震作用研究[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春艳;段树金;林玉森;;榫卯连接组装钢框架自振特性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4 周乾;闫维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力学性能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 )[C];2010年
5 竺润祥;董益平;任茶仙;俞茂宏;;榫卯连接的古木结构静力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自刚;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摩擦耗能及抗震性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侯静;基于有限元技术的传统结构榫卯带缝工作的性能研究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帅;晋东南地区宋金建筑榫卯构造研究初探[D];清华大学;2014年
4 康敏;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连接静力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赵有军;古木材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罗勇;古建木结构建筑榫卯及构架力学性能与抗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超;木结构古建筑榫卯节点力学模型与抗震加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王振禄;一种榫卯连接框架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9 丛鑫;中国传统木结构榫卯的建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滑倩;一种榫卯连接框架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有限元技术的传统结构榫卯带缝工作的性能研究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5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