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低密度泡沫混凝土的研制及改性

发布时间:2022-02-16 10:23
  为解决低密度泡沫混凝土强度低、收缩大等问题,本文采用P.0 42.5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制成泡沫混凝土,通过掺加细砂和纤维进行改性。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泡沫、减水剂等对泡沫混凝土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各组成的适宜掺量;然后利用正交设计法进行多因素的优化,得到配合比,制备出A04和A05级低密度泡沫混凝土。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尾矿砂部分取代水泥,以及掺加三种纤维对泡沫混凝土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1)掺适量外加剂后,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即可制得A04和A05两种密度等级泡沫混凝土。(2)尾矿砂的种类对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明显的影响。在尾矿砂取代水泥20%的情况下,对于A04级泡沫混凝土,两种尾矿砂均较大幅度降低试件强度,以马鞍山尾矿砂降低幅度最大;对于A05级泡沫混凝土,马鞍山仍然降低强度,但是降低幅度减小,怀远尾矿砂可较好地维持强度不变。(3)掺入尾矿砂有效地抑制了低密度泡沫混凝土的收缩。两种尾矿砂取代20%水泥后,A04和A05级泡沫混凝土的线性收缩率均降低30%左右。在保证强度和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合适的尾矿砂取代水泥可以显著减少低密度泡沫混凝土的收缩。同时,充分利用...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低密度泡沫混凝土的研制及改性


图2.1两种尾矿砂的级配曲线

泡沫混凝土,试块


验设计的配合比计算所需泡沫的用量,机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 30s 左右,直需要的泡沫混凝土浆体,此阶段的搅拌具上涂刷适量的润滑油,以方便后期的凝土浆体缓慢浇入规格为 40mm×40分三层进行浇筑,同时边浇入泡沫混凝沫混凝土浆体中可能存在的大气泡,从混凝土浆体注满试模后,使用钢尺刮掉在建材实验室的标准养护室中进行养为(60 5)%,在养护时间达到 48h 后土试块再次放到标准养护室中,一直养凝土试块如图 2.2 所示。

三点弯曲试验,试验方法,单位,混凝土性能


测定抗压强度的试验方法参照的是推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测定抗折强度的试验方法参照的是推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梁上确定断裂能(GF)和最大拉应力(该测试方法参照文献[47]。在三点弯曲试验之间的间距为 100mm,在梁跨的中间加许水平自由移动,测量中跨位移及实时荷制电子万能试验机,见图 2.3,韧性试抗压强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两性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净浆及混凝土早期性能的影响[J]. 何廷树,邹亚婷,杨仁和,徐一伦,李同新.  硅酸盐通报. 2018(06)
[2]细砂对泡沫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J]. 周利睿,耿飞,林辉,朱玉翔,孙亚飞,吴春晓,解建光.  建筑节能. 2018(05)
[3]纤维素醚基稳泡剂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J]. 周翔.  福建建设科技. 2018(03)
[4]基于正交设计的超轻泡沫混凝土制备研究[J]. 李奎,马一平.  混凝土世界. 2018(02)
[5]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 陈开选.  广东化工. 2018(02)
[6]《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7年)》发布[J].   建筑设计管理. 2017(12)
[7]泡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雷东移,郭丽萍,刘加平,缪昌文,孙伟.  功能材料. 2017(11)
[8]煤矸石掺量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李月香,李超刚,俞心刚.  新型建筑材料. 2017(11)
[9]加砂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J]. 刘殿忠,周济民,潘帅.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7(02)
[10]纤维复掺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J]. 吴潜,孙小巍,王瑾.  混凝土. 2017(03)

硕士论文
[1]轻质混凝土耐久性及其提升技术试验研究[D]. 王亚威.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木纤维混凝土抗压弯及吸声性能试验研究[D]. 文杨.湖北工业大学 2016
[3]泡沫混凝土孔结构表征与调控方法及其性能研究[D]. 关凌岳.武汉理工大学 2014
[4]掺加细砂和粉煤灰的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D]. 耿纪川.大连理工大学 2014
[5]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D]. 朱红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6]超轻泡沫混凝土保温材料的试验研究[D]. 蔡娜.重庆大学 2009
[7]提高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研究[D]. 王少武.中南大学 2005
[8]海泡石油井水泥体系结构与性质研究[D]. 郑锟.西南石油学院 2005



本文编号:3627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627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9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