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下福温古道沿线(闽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1 09:11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文化线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它们因承载着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相互动态的联系而体现出丰富的研究价值,既串联了地域间的特色,也包含了多个文化交融积淀的历史。福温古道就是这样一条多元文化交织的复合型线性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地理单元影响下,形成的聚落类型亦有不同,其空间形态也是千差万别。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福温移民古道沿线传统宗族聚落的发展、空间形态与祠堂建筑。以古道沿线的130多个传统聚落为实例,采用了历史学、人文地理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结合福温古道开发历史、宗祠制度、祠堂建造三条线索,分别从地理划分、聚落和建筑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从移民和宗族文化的独特视野剖析福温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的历史演进特征以及祠堂对聚落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福温古道及沿线祠堂保护利用的对策。最后得出历史上福温古道沿线的聚落发展以宗族祠堂为核心,并且在宗族组织的管理下演变至今,祠堂在选址上也会占据聚落内风水意向最好的位置,而在当下,宗族组织自治理是宗祠底色下传统聚落实现复兴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文章为探索以祠堂文化带动聚落发展和福温古道复兴的方法,为福温古道沿线传统聚落活...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综述
1.2.1 移民与移民古道研究综述
1.2.2 宗祠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开垦与宗族聚居
2.1 福温古道概况
2.1.1 福温古道的定义
2.1.2 福温古道的历史发展
2.2 福温古道的移民
2.2.1 秦汉时期的第一次移民浪潮
2.2.2 唐至五代时期的第二次移民浪潮
2.2.3 宋元时期的第三次移民浪潮
2.3 沿线聚落的开垦与宗族聚居
2.3.1 福温古道的地理单元划分
2.3.2 沿线地理单元的聚落开垦
2.3.3 地理单元内沿线聚落的发展概述
2.3.4 沿线聚落的宗族文化
2.3.5 福温古道沿线宗族聚落的演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沿线宗族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3.1 宗族对聚落的影响
3.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平面形态
3.2.1 沿线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3.2.2 沿线聚落单姓与多姓聚落空间形态比较
3.3 沿线宗祠选址
3.3.1 福温古道沿线宗祠选址
3.3.2 靠山而建的宗祠
3.3.3 临水而建的宗祠
3.3.4 沿街而建的宗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类型下的沿线聚落宗祠建筑形态特征研究
4.1 福建宗祠的演变
4.1.1 福建宗族的发展
4.1.2 闽东宗祠发展过程
4.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基本形制
4.2.1 宗祠建筑的基本形制
4.2.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的构成元素
4.2.3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的主要形制
4.2.4 单姓氏聚落祠堂与多姓氏聚落祠堂的比较
4.3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的区域类型特征
4.3.1 北部祠堂
4.3.2 中部祠堂
4.3.3 南部祠堂
4.3.4 福温古道沿线各区域祠堂异同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温古道沿线(闽地)宗族聚落的复兴之道
5.1 宗族昀现实特征
5.1.1 宗族祠堂的功能
5.1.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功能和价值的嬗变
5.1.3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与宗族祠堂现状及问题
5.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保护和互动发展
5.2.1 福温古道的保护
5.2.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保护
5.2.3 福温古道与沿线聚落的互动发展
5.3 福温古道沿线祠堂的保护与复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与思考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本文编号:3740107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综述
1.2.1 移民与移民古道研究综述
1.2.2 宗祠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开垦与宗族聚居
2.1 福温古道概况
2.1.1 福温古道的定义
2.1.2 福温古道的历史发展
2.2 福温古道的移民
2.2.1 秦汉时期的第一次移民浪潮
2.2.2 唐至五代时期的第二次移民浪潮
2.2.3 宋元时期的第三次移民浪潮
2.3 沿线聚落的开垦与宗族聚居
2.3.1 福温古道的地理单元划分
2.3.2 沿线地理单元的聚落开垦
2.3.3 地理单元内沿线聚落的发展概述
2.3.4 沿线聚落的宗族文化
2.3.5 福温古道沿线宗族聚落的演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沿线宗族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3.1 宗族对聚落的影响
3.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平面形态
3.2.1 沿线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3.2.2 沿线聚落单姓与多姓聚落空间形态比较
3.3 沿线宗祠选址
3.3.1 福温古道沿线宗祠选址
3.3.2 靠山而建的宗祠
3.3.3 临水而建的宗祠
3.3.4 沿街而建的宗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类型下的沿线聚落宗祠建筑形态特征研究
4.1 福建宗祠的演变
4.1.1 福建宗族的发展
4.1.2 闽东宗祠发展过程
4.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基本形制
4.2.1 宗祠建筑的基本形制
4.2.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的构成元素
4.2.3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的主要形制
4.2.4 单姓氏聚落祠堂与多姓氏聚落祠堂的比较
4.3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的区域类型特征
4.3.1 北部祠堂
4.3.2 中部祠堂
4.3.3 南部祠堂
4.3.4 福温古道沿线各区域祠堂异同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温古道沿线(闽地)宗族聚落的复兴之道
5.1 宗族昀现实特征
5.1.1 宗族祠堂的功能
5.1.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宗族祠堂功能和价值的嬗变
5.1.3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与宗族祠堂现状及问题
5.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保护和互动发展
5.2.1 福温古道的保护
5.2.2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的保护
5.2.3 福温古道与沿线聚落的互动发展
5.3 福温古道沿线祠堂的保护与复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与思考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本文编号:3740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74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