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循环造粒流化床同步去除水库水中浊度及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4 10:14
  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水源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出现高浊、高有机物的恶化趋势。饮水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水源水质的改善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循环造粒流化床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固液分离技术具有处理负荷高、水质适应性强的特点,通过微砂增效循环造粒流化床并将其与PAC联用,探究其对微污染水库水中浊度及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采用三维荧光(EEM)分析、分子量分布分析、孔隙结构分析以及表面形貌(SEM)分析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进行探究。以西安某水库水为处理对象,循环造粒流化床参数优选的结果表明PACl、1200万APAM、木质炭300目+为药剂最佳选择;PACl与PAC同时投加时水处理效果最好。微砂增效循环造粒流化床实验结果表明80-120目及120-160目微砂为最优选择,其最大上升流速为120 cm/min,PACl、PAM的最低投加量分别为10 mg/L、0.7 mg/L;最佳搅拌转速为6~9 r/min。粉末活性炭强化循环造粒流化床的实验结果表明以70-140目微砂运行时PACl、PAM及PAC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4 mg/L、1.2 mg/L及30 mg/L,此时浊度...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源水污染现状
        1.1.2 水源水治理意义
    1.2 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技术进展
    1.3 活性炭吸附研究现状
        1.3.1 活性炭结构及分类
        1.3.2 活性炭吸附机理
        1.3.3 活性炭应用现状
    1.4 循环造粒流化床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水质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指标及测定方法
    2.3 中试系统装置
3 循环造粒流化床运行参数优选及混凝实验水处理效果
    3.1 实验方法
    3.2 药剂优选
        3.2.1 不同种类混凝剂水处理效果
        3.2.2 不同种类絮凝剂水处理效果
    3.3 粉末活性炭种类优选
        3.3.1 不同种类粉末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3.2 不同目数粉末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动力学分析
    3.4 粉末活性炭投加位置优选
    3.5 混凝与粉炭结合的水处理效果
        3.5.1 PACl投加量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5.2 PAM投加量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5.3 PAC投加量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微砂增效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效果
    4.1 实验方法
    4.2 不同目数微砂在不同运行参数下的水处理效果
    4.3 不同目数微砂增效结果比较
        4.3.1 微砂增效运行最优参数分析
        4.3.2 微砂增效运行排泥颗粒粒径分析
    4.4 循环造粒流化床中结团体颗粒粒径分析
        4.4.1 结团体颗粒成长状况
        4.4.2 搅拌转速对结团体颗粒成长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粉末活性炭强化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效果及稳定性分析
    5.1 实验方法
    5.2 药剂投加量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2.1 PACl投加量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2.2 PAM投加量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2.3 PAC投加量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上升流速对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4 粉末活性炭强化循环造粒流化床运行效果的稳定性研究
        5.4.1 循环造粒流化床水处理效果稳定性分析
        5.4.2 循环造粒流化床运行状态观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粉末活性炭强化循环造粒流化床去除有机物机理分析
    6.1 实验方法
    6.2 有机物去除的三维荧光图谱分析
        6.2.1 不同PACl投加量下EEM分析
        6.2.2 不同PAM投加量下EEM分析
        6.2.3 不同PAC投加量下EEM分析
    6.3 有机物去除的分子量分析
        6.3.1 UV254去除的分子量分析
        6.3.2 DOC去除的分子量分析
        6.3.3 分子量分布的色谱分析
    6.4 结团体颗粒孔隙结构特性分析
        6.4.1 N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6.4.2 基于BJH理论的孔径分布分析
        6.4.3 孔容、比表面积及平均孔径分析
    6.5 结团体颗粒表面形貌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本文编号:3748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748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e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