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互动性视角下的轨道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规划设计与相关实证研究——以深圳为例
发布时间:2024-06-12 19:11
随着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城市体量也在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城市运营的必然路径,车辆段作为轨道交通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随着轨道的快速建设而增多,与此同时,城市可供开发建设用地不足与地铁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车辆段综合开发的方式成为缓解存量用地不足与轨道建设资金短缺的良方,但因车辆段跨度长,体量大的天然特征对城市肌理以及其综合物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基于我国车辆段综合开发的物业基本以居住为主,且在时下倡导的开放性住区的政策背景下,本文以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这一特殊形式的城市住区为研究对象,以车辆段对城市的阻隔以及车辆段居住物业对与城市互动的诉求两个维度出发,在区域构成、总体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组织与衔接和住区管理模式五个方面通过大量案例的综合分析提取相关设计要素,而后以实地调研和走访的研究方法,对目前深圳车辆段居住物业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在项目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产生原因,期以在更深更广的维度寻求当前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方向,最后在综合规划设计要素和问题总结的基础上基于城市互动性视角提出车辆段住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策略,围绕这一思路,本文主要内...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圳城市建设原则要求地铁车辆段有必要进行综合开发
1.1.2 轨道车辆段综合开发主要以居住作为主体功能
1.1.3 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面临城市互动性不足的先天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实践层面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互动性
1.3.2 轨道车辆段
1.3.3 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轨道车辆段与车辆段综合开发相关背景
2.1 轨道车辆段的选址
2.1.1 轨道车辆段的选址依据
2.1.2 轨道车辆段选址与居住综合开发物业的关联度分析
2.2 轨道车辆段的类型
2.3 轨道车辆段综合开发的建构模式
2.4 轨道车辆段综合开发运营模式
2.4.1 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开发运营机制
2.4.2 港铁“轨道+物业”开发运营模式
2.4.3 深圳轨道交通物业开发运营模式
2.5 内地与香港轨道车辆段综合开发的实践情况
2.5.1 我国内地的车辆段综合开发实践
2.5.2 香港的车辆段综合开发实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理论研究
3.1 车辆段综合开发的理论研究现状
3.1.1 车辆段综合开发的投融资运营角度研究
3.1.2 车辆段综合开发的规划设计角度研究
3.2 国外住区与城市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3.2.1 功能主义下的住区理论与实践
3.2.2 人文主义下的社区重塑理论
3.3 我国住区与城市关系的理论研究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典型案例研究
4.1 案例选取思路
4.2 开发较早的车辆段居住物业案例研究
4.2.1 日本志村车辆段
4.2.2 香港柴湾车辆段
4.3 近期建设的车辆段居住物业案例研究
4.3.1 香港将军澳车辆段
4.3.2 杭州七堡车辆段
4.4 案例总结
第5章 深圳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样本分析及设计要素提取
5.1 样本选取
5.1.1 深圳轨道车辆段与综合开发建设情况
5.1.2 样本选取
5.2 城市互动性与设计要素关联度研究
5.3 样本设计要素分析
5.3.1 样本一前海车辆段项目
5.3.2 样本二蛇口西车辆段项目
5.3.3 样本三横岗车辆段项目
5.3.4 样本四龙华车辆段项目
5.3.5 样本五塘朗车辆段项目
5.4 样本比对总结及设计要素提取
5.4.1 周边区域功能构成特征
5.4.2 功能布局特征
5.4.3 交通组织特征
5.4.4 公共空间布局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深圳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样本实证研究
6.1 建设目标与实施的契合度分析
6.1.1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车辆段综合开发目标验证
6.1.2 基于地铁建设资金反哺的车辆段综合开发目标验证
6.1.3 基于带动周边更新建设的车辆段综合开发目标验证
6.2 开发与建设机制的实证探讨
6.3 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相关性评价
6.3.1 交通组织规划策略的相关效果反馈
6.3.2 公共空间的城市共享性差异评价
6.3.3 车辆段界面与城市街道的融合度分析
6.4 物业管理机制的实施效果分析
6.4.1 车辆段综合开发的物业管理复杂性
6.4.2 门禁系统与城市互动性的关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互动性视角下的车辆段住区规划设计策略构建
7.1 完善多部门间的协作和设计反馈机制
7.2 契合城市与住区诉求的功能策划
7.2.1 住区功能的适度混合及布局策略
7.2.2 构建车辆段住区与城市联动的商业网络
7.3 车辆段住区互动性规划设计策略
7.3.1 增强车辆段住区的可通过性
7.3.2 人车适度共存的内部交通组织,延续街道生活
7.3.3 构建与城市衔接的内部公共交通微系统
7.3.4 公共空间与景观的“可识别”与“可游”
7.4 创新适应车辆段住区的管理方式
7.4.1 车辆段与车辆段物业的统筹管理机制创新
7.4.2 车辆段居住物业的门禁管理体系创新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93396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圳城市建设原则要求地铁车辆段有必要进行综合开发
1.1.2 轨道车辆段综合开发主要以居住作为主体功能
1.1.3 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面临城市互动性不足的先天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实践层面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互动性
1.3.2 轨道车辆段
1.3.3 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轨道车辆段与车辆段综合开发相关背景
2.1 轨道车辆段的选址
2.1.1 轨道车辆段的选址依据
2.1.2 轨道车辆段选址与居住综合开发物业的关联度分析
2.2 轨道车辆段的类型
2.3 轨道车辆段综合开发的建构模式
2.4 轨道车辆段综合开发运营模式
2.4.1 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开发运营机制
2.4.2 港铁“轨道+物业”开发运营模式
2.4.3 深圳轨道交通物业开发运营模式
2.5 内地与香港轨道车辆段综合开发的实践情况
2.5.1 我国内地的车辆段综合开发实践
2.5.2 香港的车辆段综合开发实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理论研究
3.1 车辆段综合开发的理论研究现状
3.1.1 车辆段综合开发的投融资运营角度研究
3.1.2 车辆段综合开发的规划设计角度研究
3.2 国外住区与城市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3.2.1 功能主义下的住区理论与实践
3.2.2 人文主义下的社区重塑理论
3.3 我国住区与城市关系的理论研究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典型案例研究
4.1 案例选取思路
4.2 开发较早的车辆段居住物业案例研究
4.2.1 日本志村车辆段
4.2.2 香港柴湾车辆段
4.3 近期建设的车辆段居住物业案例研究
4.3.1 香港将军澳车辆段
4.3.2 杭州七堡车辆段
4.4 案例总结
第5章 深圳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样本分析及设计要素提取
5.1 样本选取
5.1.1 深圳轨道车辆段与综合开发建设情况
5.1.2 样本选取
5.2 城市互动性与设计要素关联度研究
5.3 样本设计要素分析
5.3.1 样本一前海车辆段项目
5.3.2 样本二蛇口西车辆段项目
5.3.3 样本三横岗车辆段项目
5.3.4 样本四龙华车辆段项目
5.3.5 样本五塘朗车辆段项目
5.4 样本比对总结及设计要素提取
5.4.1 周边区域功能构成特征
5.4.2 功能布局特征
5.4.3 交通组织特征
5.4.4 公共空间布局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深圳车辆段居住综合开发物业样本实证研究
6.1 建设目标与实施的契合度分析
6.1.1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车辆段综合开发目标验证
6.1.2 基于地铁建设资金反哺的车辆段综合开发目标验证
6.1.3 基于带动周边更新建设的车辆段综合开发目标验证
6.2 开发与建设机制的实证探讨
6.3 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相关性评价
6.3.1 交通组织规划策略的相关效果反馈
6.3.2 公共空间的城市共享性差异评价
6.3.3 车辆段界面与城市街道的融合度分析
6.4 物业管理机制的实施效果分析
6.4.1 车辆段综合开发的物业管理复杂性
6.4.2 门禁系统与城市互动性的关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互动性视角下的车辆段住区规划设计策略构建
7.1 完善多部门间的协作和设计反馈机制
7.2 契合城市与住区诉求的功能策划
7.2.1 住区功能的适度混合及布局策略
7.2.2 构建车辆段住区与城市联动的商业网络
7.3 车辆段住区互动性规划设计策略
7.3.1 增强车辆段住区的可通过性
7.3.2 人车适度共存的内部交通组织,延续街道生活
7.3.3 构建与城市衔接的内部公共交通微系统
7.3.4 公共空间与景观的“可识别”与“可游”
7.4 创新适应车辆段住区的管理方式
7.4.1 车辆段与车辆段物业的统筹管理机制创新
7.4.2 车辆段居住物业的门禁管理体系创新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93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99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