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临时过渡安置房规划建设国内外比较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后板房为例
本文关键词:地震灾后临时过渡安置房规划建设国内外比较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后板房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汶川地震灾后,为解决临时过渡性居住问题,政府组织建造了大量的板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规划布局、面积指标、社会心理和经济成本等方面,将汶川地震板房与国外临时过渡安置房相关案例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板房居住区的容积率在0.4左右,配套用房约占总套数的20%,户均建筑面积约25m2左右,占地60m2左右,人均规划建筑面积约7m2,远高于国际推荐最低标准3.5m2,如将居住、学校和医院等板房区用地统一核算,人均规划占地面积也大于国际推荐最低标准30m2。认为我国已具备了较强的板房物质空间规划建设能力,但整体理念和系统性安排水平还需提高。
【作者单位】: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分局;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临时过渡安置房 板房 容积率 人均建筑面积 人均占地面积
【分类号】:P315.9;TU241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震级达到里氏8.0级,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0万km2。截至2008年8月25日,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6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1]。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包括四川、甘肃、陕西3省51个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注汶川地震[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11期
2 本刊编辑部;;汶川地震后的沉思[J];今日科苑;2008年13期
3 张淑萍;于贵华;;海峡两岸汶川地震专题研讨会内容介绍[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1期
4 曹金龙;;回望汶川地震 探索防震减灾新思路[J];城市与减灾;2013年03期
5 王磊;;汶川地震,高科技救援装备大揭密[J];自然与科技;2008年04期
6 吉安;;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关联[J];老同志之友;2010年11期
7 岳慧;岳鹏;戴钢书;;汶川地震后社会理念、价值、精神重建需树立的六大基本理念——汶川地震二周年纪念[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8 邱泽华;唐磊;阚宝祥;宋茉;周龙寿;;钻孔应变台网记录的汶川地震前异常变化[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9 马明理;;“5·12”汶川地震脱险记[J];四川地震;2008年04期
10 ;四川汶川地震对乌江梯级电站未产生影响[J];贵州水力发电;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卫平;姚国涛;张婉;刘英会;张玄杰;赵百民;王艳;朱宏伟;;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成因关系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刘博研;史保平;雷建设;;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及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蔡晋安;陈会忠;沈萍;;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效益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张永久;吴小平;官致君;;汶川地震与松潘—平武地震的宏观异常对比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周云;张超;邓雪松;;由汶川地震反思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雪萍;;汶川地震应急的遥感评估方法[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李红培;孙鸿玲;张鹏;;汶川地震房屋建筑破坏分析与建筑抗震问题探讨[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8 周建平;;汶川地震带给水电工程防震抗震工作的启示[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9 唐天国;宋胜武;;汶川地震对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10 刁桂苓;高国英;冯向东;聂晓红;王晓山;;块体整体运动是汶川地震的成因[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玉高邋周润健;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没根据![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无关[N];人民长江报;2011年
3 记者 盛利;四川召开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研讨会[N];科技日报;2009年
4 苗凡卒;面对灾难 一起成长[N];深圳商报;2010年
5 杨念明;勘察在地动山摇时[N];湖北日报;2008年
6 范宏喜;《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问世[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曾业辉;汶川地震凸显中国应急管理短板[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8 记者 郭习松;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N];湖北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苏雅琴;相比汶川地震,确实能看到进步[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3年
10 阮煜琳;汶川地震破坏性为何强于唐山地震[N];甘肃法制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长青;汶川地震水坝震害调查分析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赵盼盼;汶川地震区地壳速度相对变化的地震环境噪声自相关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3 赵亮;汶川地震孕震力学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鑫;2008年Mw7.9汶川地震引起的应力场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何斌;汶川地震序列精确定位[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0年
6 彭磊;汶川地震上盘效应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谢李;汶川地震灾区城镇社区环境重建的开放性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8 钱琦;断层相互作用对地震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9 鲁立志;中国大陆背景地应力场下汶川地震引起地应力变化的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5年
10 贾若;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频次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本文关键词:地震灾后临时过渡安置房规划建设国内外比较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后板房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2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42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