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因素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20:00
本文关键词: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因素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上世纪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如破竹,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建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然而高消耗高回报的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面临一个严峻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这不得不迫使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中国的建筑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980年提出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生态问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眼当下建筑界,节能型生态建筑已然成为建筑师关注的重点,设计建造生态节能建筑是建筑设计的一大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各个地区的建筑文化和建造技术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都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和风土人情,中国传统民居是先辈结合当地文化,顺应自然环境,采用因地制宜的适宜性技术,同时又包含传统哲学思想建造而来,充分体现了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中国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生态理念,节能方法和适宜性技术都值得现代建筑师去研究挖掘,并总结归纳,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当中,是推动现代生态建筑进步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冀南地区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中国传统民居重要的一支,本文通过实地拍照、走访、问卷等形式对冀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实地调研,研究了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造技术和装饰手法等,对所包含的生态因素进行提取归纳整合,试着应用于现代建筑。本文结合前辈们和自己对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性的研究,运用创新思维将研究结果置入于现代居住建筑,证实传统民居的生态理念和一些低技术手段仍可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再结合当代新型的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为现代居住建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并且降低建筑成本,减少能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
【关键词】:传统民居 生态因素 现代居住建筑 节能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1.5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1-12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12-13
- 1.2 课题研究的范围及相关概念的释义13-15
- 1.2.1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及传统建造技术的历史特点13-14
- 1.2.2 课题研究中相关概念的释义14-15
- 1.3 民居生态性应用研究的历史进程15-18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的历史进程15-17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的历史进程17-18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8-20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18-19
-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19-20
- 1.5 论文框架20-21
- 第2章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概况21-35
- 2.1 冀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21-22
- 2.2 冀南地区人文历史概况22-25
- 2.2.1 古代冀南地区的商业概况22-23
- 2.2.2 冀南地区历史文化概况23-25
- 2.3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概况25-33
- 2.3.1“两甩袖”和“布袋院”的整体布局特征25-29
- 2.3.2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特点29-31
- 2.3.3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的营建技术31-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因素的探究35-46
- 3.1 建设思想的生态特征35-37
- 3.1.1“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35-36
- 3.1.2 因地制宜的生态建设思想36-37
- 3.2 整体布局的生态特征37-39
- 3.2.1 民居群体组合的生态性37-38
- 3.2.2 民居单体形态的生态性38-39
- 3.3 细节处理上的生态特征39-45
- 3.3.1 民居空间营建的生态性39-41
- 3.3.2 民居通风方式的生态性41-42
- 3.3.3 民居保温隔热方式的生态性42-43
- 3.3.4 民居采光遮阳方式的生态性43-44
- 3.3.5 民居营建材料的生态性44-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应用研究46-57
- 4.1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存在的问题46-47
- 4.1.1 传统民居营建技术的流失46
- 4.1.2 技术操作上缺乏专业指导46-47
- 4.2 冀南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应用策略47-51
- 4.2.1 冀南民居的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47-48
- 4.2.2 冀南新民居生态空间的整体性48-50
- 4.2.3 多学科综合的生态设计方法50-51
- 4.3 现代先进技术为民居生态经验应用的补充51-55
- 4.3.1 太阳能的利用51-53
- 4.3.2 沼气的利用53
- 4.3.3 中水技术的利用53-54
- 4.3.4 夯土墙在现代民居中的利用54-55
- 4.4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模式的演变57-70
- 5.1 现代民居家庭生活模式57-58
- 5.2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和现代居住建筑的契合58-60
- 5.2.1 传统民居契合现代住宅方面58-59
- 5.2.2 传统民居不契合现代住宅方面59-60
- 5.3 大环境的转变60-61
- 5.3.1 自然环境的变化60-61
- 5.3.2 文化上的变化61
- 5.4 建筑形式上的转变61-65
- 5.4.1 空间层次的变化61-62
- 5.4.2 建筑层数与建筑密度的变化62-63
- 5.4.3 建筑色彩的变化63-64
- 5.4.4 邻里关系的变化64-65
- 5.5 建筑技术的变化65-68
- 5.5.1 传统的庭院到现代的中庭65-66
- 5.5.2 墙体构造的复杂化66-67
- 5.5.3 遮阳系统的科学化67-68
- 5.6 本章小结68-70
- 第6章 现代生态住宅的设计与营造70-108
- 6.1 冀南地区现有居住建筑的问题分析70-73
- 6.1.1 主要依靠“主动式”设备调节70-71
- 6.1.2 建筑布局形成了热岛效应71-72
- 6.1.3 居住建筑的空间形态不符合冀南地区要求72
- 6.1.4 建筑细部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不当72-73
- 6.2 从整体层面考虑居住建筑的生态性73-78
- 6.2.1 现代化的“天人合一”73-74
- 6.2.2 有利的建筑选址74-76
- 6.2.3 微气候对建筑环境的调节作用76-78
- 6.3 建筑布局的生态策略78-87
- 6.3.1 适宜的建筑朝向78-81
- 6.3.2 群体组合的生态表现81-86
- 6.3.3 人工景观优化室外环境86-87
- 6.4 建筑形态与空间的生态策略87-107
- 6.4.1 建筑体型优化87-89
- 6.4.2 居室平面空间的合理分布89-94
- 6.4.3 自然通风的组织94-97
- 6.4.4 门窗的节能策略97-101
- 6.4.5 遮阳的节能策略101-104
- 6.4.6 墙体的节能策略104-107
- 6.5 本章小结107-108
- 第7章 总结展望108-110
- 致谢110-111
- 参考文献111-115
- 作者简介115-1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彪;刘秋菊;刘静伟;董洁;;河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保护及传承研究——以井陉天长镇为例[J];河北企业;2015年12期
2 刘思齐;魏达;高冉;;建筑户型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4期
3 顾艺;陈健;;浅析秸秆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J];住宅科技;2015年01期
4 王沛;曹跃君;;传统民居的自然通风设计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5 王之旷;伍江军;王小凡;;浅谈建筑的微气候调节——全国首届绿色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主要技术解析[J];中外建筑;2011年12期
6 关茜;;古代经典“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态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7 王茜;;我国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8 张绪涛;;节能复合墙体的对比[J];建筑技术;2010年07期
9 丁勇;李百战;沈艳;苏莹莹;;建筑平面布局和朝向对室内自然通风影响的数值模拟[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年01期
10 陈璐璐;王怡;;建筑朝向对自然通风的分析及确定[J];山西建筑;2009年2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s
本文编号:430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43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