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6-05-18 10:03

  本文关键词:动力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09年

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

姜国俊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了中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的行政改革一直在持续而高调地进行。前后相继的大规模行政改革就有六次,行政改革在全方位改革格局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并逐步跃升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但是,在行政改革30余年取得不少积极进展的同时,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的现实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甚至在主要方面是相对滞后的,从应然的高标准来看,行政改革尚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性进展,而只是取得了相对滞后的成果。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1978年以来中国的行政改革成为了一个持续推动而又相对滞后的有限改革?这就直接涉及到行政改革的动力学问题,并由此成为本文研究的缘起和贯穿始终的一个中心问题。 理解和把握转型期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学,离不开四个紧密关联的核心问题:谁改革?为何改革?如何改革?改革产生何种影响?分别涉及改革主体、改革动因、改革路径和改革效果四个方面,其中最首要的方面就是改革主体。只有牢牢把握改革主体的行为逻辑这条主线,才能清晰地解释行政改革的动力学。由此,本文将行政改革动力学分析的关键视角放到了作为当代中国唯一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行为逻辑之上。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在革命党的思维惯性牵引和以党建国的建政逻辑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党-国高度一体化的政治架构,而在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党-国相对自主化的调适性改革过程,但党-国一体化的总体架构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转型期中国特定的政党-国家政治架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唯一的执政党地位和全方位改革的主导者身份,也就决定了转型期中国行政改革鲜明的执政党主导特征,因此,本文将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行政改革特指为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党内权力结构,决定了中央政治权威作为党的最高权力中心和最主要人格化代表,是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最高决策者、总体设计者和主要推动者,充当了核心动力主体的角色;党的各级政党-政府官僚作为中央政治权威的政治代理人,是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次级决策者、局部设计者和主要执行者,充当了执行动力主体的角色。同时,决策智囊与公共学者、人民群众分别在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中起着辅助动力主体、基础动力主体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定的行为主体,其行为无疑有特定的目标函数和条件约束,只有从多元目标导引和多重条件约束的结合入手,才能完整深入地把握其推进行政改革的特定行为。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居于党-国科层体制的顶端,其自身利益与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具有高度的共容性,党的目标函数和条件约束也主要通过中央政治权威的目标函数和条件约束体现出来。结合执政党的共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个性,本文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目标、“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目标和“民族复兴”的核心国家目标,以及其行为的初始条件约束、知识约束、博弈约束和意识形态约束。由此,本文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演进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基于自身目标函数的渐进理性选择过程。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基于“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目标选择和改革经济体制,基于“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目标选择和改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选择和改革同时又都会不断受到“民族复兴”的核心国家目标和“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的制约和校正。而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选择和改革,共同决定了行政体制的选择和改革。 沿着上述思路,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以后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目标逐步启动和持续推动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轨和适应性行政改革的基本过程和内在逻辑,为实现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目标逐步启动和持续推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转型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基本过程和内在逻辑,并从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决策智囊与公共学者、人民群众和政党-政府官僚四个主要动力主体的“上下互动”视角,对适应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和滞后根源、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和推进梗阻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就是分别论述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市场化动力学和民主化动力学。其中,适应性行政改革指称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对行政体制进行的具有“适应性”特征的改革,先导性行政改革指称1978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带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转型并规避可能的政治风险而对行政体制进行的具有“先导性”价值的改革。本文这两个概念主要是基于动力学意义上的区分,而不是基于内容上的区分,因此,本文虽然对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在内容上也作了一个大致的区分,但这种内容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二者的具体内容不免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 本文进而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国家目标而于1978年后逐步启动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日益主动融入全球化的基本过程和内在逻辑,指出中国共产党所主导的行政改革,无论是适应性行政改革还是先导性行政改革,总体上都具有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显著的“压力性”特征,由此可以称之为压力性行政改革,并从发达国家的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文化学术交流者等国际行动者和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决策智囊与公共学者、人民群众和政党-政府官僚等国内行动者的“内外互动”视角,对压力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就是具体分析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全球化动力学。压力性行政改革是本文为了便于表述全球化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而界定的一个概念,其与适应性行政改革、先导性行政改革的概念区分同样是动力学意义上的,若就内容而言,实际上涵盖了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全部内容。 本文进而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而着力于不断巩固和重构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政治逻辑,指出行政改革是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重构和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命题乃至关键环节之一,强调执政逻辑是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主线。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目标、“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目标、“民族复兴”的核心国家目标和“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之间既存在一种相互支撑的耦合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冲突关系,但从根本上说,其他目标统一于和服从于“长期执政”的中轴目标。与此相应,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持续推动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化导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全球化导向的对外开放和相应的行政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通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明水准和民族复兴的实现程度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不断延续长期执政的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谋求长期执政的政治逻辑,一方面提供了党推进行政改革的持续动力,另一方面又划定了党推进行政改革的基本限度。 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动因与具体行动者两个层面对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图景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系统分析。一方面,市场化、民主化与全球化的三重变奏,集中地给中国共产党执掌下的政府自身从结构设置、职能履行和行为方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可谓是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宏观动力学图景;另一方面,党的中央政治权威与其他国内行动者的“上下结合”互动以及国内行动者与国际行动者的“内外结合”互动,可谓构成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微观动力学图景。贯穿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动力学主线,无疑是作为关键行动者和核心动力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治权威谋求长期执政的政治逻辑。 转型期中国的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首先是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在多元目标导引特别是执政逻辑驱驰下,基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融入全球化的渐进理性设计而强力推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是,这种强制性制VII度变迁很大程度上只是反映了中央政治权威的主观愿望,至于制度变迁的客观结果,还取决于其他各方行动者基于自身的意愿和利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和由此发生的“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同时,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连续性互动中,包括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在内的国内各方行动者的行为逻辑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方国际行动者的推动和影响。转型期中国的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正是在这种市场化、民主化和全球化三元契合、国内外行动者“上下结合”与“内外结合”两相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和演进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中,本文实际上用很大的笔墨从各方具体行动者的视角,从认知、利益和体制三个层面分析了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滞后机理。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政党-政府官僚在转型期中国的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中扮演着执行动力主体和主要阻碍力量的双重角色。 政党-政府官僚在行政改革的动力大系统中处于“上下夹击”的中间位置,在行政改革中所持的立场也是历史的和具体的,随官僚的类型或个体差异以及特定阶段行政改革的特定内容对于特定官僚利益的影响变化而变化。政党-政府官僚作为政治代理人,既具有与中央政治权威的部分共容性利益,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且随着官僚层级的降低,其自身利益与党的长期执政利益乃至国家全局利益之间的共容性利益也相应减少。特别是,随着行政改革的基本阶段从“放权让利”演进到“制度创新”,基本主题从结构调整演进到职能转变与行为规范,从总体上说,各级政党-政府官僚的既得不当权力日益受限、既得不当利益日益受损,其行政改革的阻碍角色日益凸显。现实政治实践中,既有不少政党-政府官僚基于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规制、晋升锦标赛的政治激励机制、财政联邦化的经济激励机制和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有众多政党-政府官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和政治晋升博弈中采取了大量的与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方向相悖的机会主义行为,成为了行政改革的主要阻碍力量。 为了不使行政改革停滞不前和流于形式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全局,党的中央政治权威在层级委任体制的总体框架内采取了多种手段,力图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各级政党.政府官僚、确保行政改革的战略贯彻,其中政绩考核和权力监控是两个最基本的制度化手段。但是,由于现行政绩考核体制和权力监控体制“自上而下”运作的体制性困境,不仅政党-政府官僚追求政绩最大化的不少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基本方向,而且官僚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蔓延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因而政府职能的实质性转变仍然困难重重,适应性行政改革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实际成效仍然不容乐观。 由此引申出作为本文结束语的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诺斯悖论”及其克服问题。本文的一个政治前提和研究假设是,党的中央政治权威本身是超越了统治者自利性的、以立党兴国和执政为民为己任的政治企业家,从而把“诺斯悖论”的克服问题简化为一个官僚控制的问题。从适应性行政改革的滞后根源和先导性行政改革的推进梗阻来看,如果缺乏横向层面的其他政治权力主体对政府官僚的有效控制,如果缺乏公民“自下而上”的对政府官僚的有效监督,单凭党的中央政治权威的“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和单向监控,难以有效地激励和监控政党-政府官僚真实的行政行为,从而难以有效地推动中国行政组织体系即狭义政府从结构、职能到行为方式的实质性变革。因此,即便从官僚控制的简化视角来看,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到位,仍然有赖于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630
【目录】:

  • 中文摘要7-12
  • Abstract12-20
  • 导论20-59
  • 一、问题的提出20-27
  • (一) 行政改革的成效评判与动力悖论20-25
  • (二) 本文的理论命题与基本假设25-27
  • 二、文献综述27-41
  • (一) 制度变迁及其行为主体分析27-31
  • (二) 行政改革动力学分析的文献梳理31-40
  • (三) 行政改革的执政党主导:动力学分析的新空间40-41
  • 三、核心概念与基本观点41-54
  • (一) 核心概念界定41-47
  • (二) 论文基本观点47-54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54-59
  • (一) 研究方法54-57
  • (二) 论文框架57-59
  • 第一章 转型期中国的政党与国家政治架构59-83
  • 一、政党、国家及其政治架构59-71
  • (一) 政党: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组织力量59-63
  • (二) 国家权力:政党活动的核心指向63-65
  • (三) 党-国自主化与党-国一体化:两种不同的政治架构65-71
  •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党与国家政治架构71-76
  • (一) 党-国高度一体化政治架构的发展过程71-73
  • (二) 党-国高度一体化政治架构的形成原因73-75
  • (三) 党-国高度一体化政治架构的利弊考量75-76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党与国家政治架构的调适76-81
  • (一) 党政分开:党-国相对自主化的启动环节76-78
  • (二) 依法治国:党-国相对自主化的核心路径78-79
  • (三) 社会自主:党-国相对自主化的成长空间79-81
  • (四) 政党主导:党-国相对自主化的战略基点81
  • 本章小结81-83
  • 第二章 执政党行为的目标函数与多重约束83-109
  • 一、执政党行为的多元目标83-96
  • (一) 中轴目标:长期执政85-87
  • (二) 核心经济目标:经济发展87-90
  • (三) 核心政治目标:政治文明90-92
  • (四) 核心国家目标:民族复兴92-94
  • (五) 多元目标的耦合体系与函数表达94-96
  • 二、执政党行为的多重约束96-108
  • (一) 初始条件约束97-98
  • (二) 知识约束98-100
  • (三) 博弈约束100-104
  • (四) 意识形态约束104-108
  • 本章小结108-109
  • 第三章 经济发展、市场化转轨与适应性行政改革109-208
  • 一、经济体制的绩效考量109-119
  •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预期与低效根源110-116
  • (二) 市场经济的"现代体制"与绩效优势116-119
  • 二、市场化转轨的渐进选择119-133
  • (一) "宪法性秩序"的稳定延续120-122
  • (二) "意识形态之笼"的逐层打破122-127
  • (三) 市场化知识的渐进累积127-132
  • (四) 多元博弈的"妥协"演进132-133
  • 三、适应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133-165
  • (一) 制度化关联: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匹配134-139
  • (二) 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转轨的"适应性"联动139-152
  • (三) 适应性行政改革的"上下结合"互动机制152-165
  • 四、适应性行政改革的滞后根源165-205
  • (一) 适应性行政改革滞后的认知根源168-170
  • (二) 适应性行政改革滞后的利益根源170-181
  • (三) 适应性行政改革滞后的体制根源181-205
  • 本章小结205-208
  • 第四章 政治文明、民主化转型与先导性行政改革208-261
  • 一、政治文明的民主维度208-218
  • (一) 民主政治: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维度209-214
  • (二) 过度集权:执政党民主实践的历史偏离214-218
  • 二、民主化转型的可控战略218-230
  • (一) 民主化转型的基本历程219-222
  • (二) 民主化转型的可控战略222-226
  • (三) 民主化转型的三元路径226-230
  • 三、先导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230-247
  • (一) 行政民主化:作为政治民主化先导的行政改革231-240
  • (三) 先导性行政改革的“上下结合”互动机制240-247
  • 四、先导性行政改革的推进梗阻247-259
  • (一) 先导性行政改革推进的认知梗阻248-251
  • (二) 先导性行政改革推进的利益梗阻251-256
  • (三) 先导性行政改革推进的体制梗阻256-259
  • 本章小结259-261
  • 第五章 民族复兴、全球化竞争与压力性行政改革261-302
  • 一、民族复兴的全球观照261-274
  • (一) 民族复兴的全球视野与中国情境262-266
  • (二) 民族复兴的目标设计与路径选择266-274
  • 二、全球化竞争的效仿效应274-285
  • (一) 全球化竞争的后发效仿274-278
  • (二) 全球化竞争的技术效仿278-280
  • (三) 全球化竞争的制度效仿280-285
  • 三、压力性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285-299
  • (一) 外压倒逼改革:行政改革的压力性特征286-293
  • (二) 压力性行政改革的"内外结合"互动机制293-299
  • 本章小结299-302
  • 第六章 长期执政与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302-346
  • 一、长期执政的政治逻辑302-323
  • (一)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历史方位的判断转变302-309
  • (二) 长期执政的忧患意识与政治逻辑309-323
  • 二、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一个系统分析323-343
  • (一) 执政逻辑: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主线324-328
  • (二) 宏观动因与微观行动者: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图景328-343
  • 本章小结343-346
  • 结束语 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诺斯悖论”及其克服346-355
  • 参考文献355-373
  • 后记373-37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薛汉伟,孙代尧;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雷斌,雷鸿;政党国家化与国家政党化——以近现代欧美政党政治为中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J];劳动保障通讯;2000年10期

    6 陈贤滨;;加强两个民主建设 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7 刘祖华;;公共政策终结的动力学分析——以取消农业税为考察对象[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黄军甫;干部委任制:苏共执政能力衰竭的根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庄子银,邹薇;制度变迁理论的线索与发展[J];财经科学;1995年04期

    10 卢现祥;;论强化市场型政府及其制度安排[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3年

    2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勇坚;知识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刘述红,黄仕红;应对WTO挑战的司法审查制度改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8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富良,刘书英;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燕春;;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朱云河;;北京工人家庭收支变化研究(1956—1962)[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4 湛中乐;高俊杰;;论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的地位[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5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7 彭涛;魏建;;中国社会转轨中的制度变迁:中央政府的泛利性调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8 陈少晖;朱珍;;国有资本投资体制改革30年:演变轨迹与趋向前瞻——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9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10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贾科;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源扩;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膨胀的对策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杨立华;政府能力和政府权力的新理解——一种产品分析的方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肖灼基;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5期

    4 王思斌;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5 张国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及其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王振林;历史前进的脚步──两次出国培训有感[J];北京党史;2001年05期

    7 龚晓京;人情、契约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8 张国春;以“思想库”为模式办好社会科学院[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9 任贤良;;从清华到哈佛——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学习体会[J];今传媒;2005年12期

    10 吴敬琏;;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J];百年潮;1999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益民;[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李予阳;[N];经济日报;2004年

    3 邓聿文;[N];上海证券报;2005年

    4 刘颖;[N];学习时报;2002年

    5 熊云;[N];学习时报;2002年

    6 贾高建;[N];学习时报;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希培,刘佳;行政改革的制度安排及其价值观念的重建[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麻宝斌;中国公共行政改革面临的十重困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3 王列;制度变迁与行政改革─—简评《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和行为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1994年01期

    4 潘世强;英国行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行政与法;1994年04期

    5 洪威雷,周建国,丁绪欢;论邓小平行政改革策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6 ;中韩行政改革比较及启示[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48期

    7 王俊忠;行政改革与遏制腐败[J];中国监察;2001年10期

    8 丁友良;寻找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中外行政改革的基本共性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9 麻宝斌;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的前提性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10 吴春华;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行政改革[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蓓;;二战后日本行政改革的文化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2 邓弋青;;善治目标下的中国政府行政改革[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蔡放波;张中祥;;论邓小平行政改革思想的内容及其伟大意义[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林震;;服务型政府:我国行政改革的范式转型[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任金秋;曹淑芹;蔡永亮;;服务型政府导向下的政府绩效评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光华;;邓小平行政思想是我国行政改革的根本指导方针[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徐双敏;;认识行政效率的四个维度[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叶富春;;试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亚非;;现代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曹莹;;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秦平;[N];法制日报;2003年

    2 本报评论员 商灏;[N];华夏时报;2009年

    3 郭良孝;[N];山西政协报;2011年

    4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常务副院长 魏礼群;[N];北京日报;2010年

    5 刘畅;[N];人民日报;2006年

    6 尹海涛 王峰;[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杨梅;[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8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N];经济观察报;2003年

    9 倪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记者 于青;[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浩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改革[D];山东大学;2005年

    2 丁文;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吴小龙;公共团体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顾爱平;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鞠连和;论新公共管理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彦山;转型时期俄罗斯行政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昕;功能视角下的公法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朱明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梁田庚;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10 王强;民主行政视野下的政府信任及其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智;“经济人”假说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公磊;新公共管理与我国的行政改革[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瑞;中国政府行政体制制度创新[D];山西大学;2005年

    4 朱政;治理理念下的中国行政改革趋向[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婷;中国行政改革路径选择研究—官僚制的理性重塑[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王秋敏;转型时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范式取向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张琼;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D];西北大学;2005年

    8 李灵芝;“新公共管理”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D];广西大学;2007年

    9 赫娣;新时期我国行政改革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炜;行政改革过程中公务员心理契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动力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46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9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