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街道微气候模拟及改善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广州地区街道微气候模拟及改善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街道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户外空间,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提高室外行人舒适度的前提条件。以广州4条不同等级和朝向的街道作为模拟对象,利用微气候软件ENVI-met对街道微气候进行模拟计算,发现街谷易形成局部高温区域,优化建筑界面形态可提高街谷风环境。通过提高街谷高宽比、优化建筑界面、增加通风廊道、加强路面透水性、提高绿化遮阳效率等多项城市设计策略协同作用,可以全面地提升街谷及附近街区的环境品质,改善街区整体微气候。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街道 微气候 模拟 城市设计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研究”(编号51138004)提供资助
【分类号】:TU984.113;TU119
【正文快照】: 市街道是展示城市风貌和城市魅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市民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户外空间,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提高市民活动意愿、增强街道活力的物质前提。街道与两侧建筑构成了街道峡谷(street canyon),在热力和动力作用下,街谷的气候环境不仅影响街道行人的使用感受,更影响周围街区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邬尚霖;孙一民;;城市设计要素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广州地区案例研究[J];建筑学报;2015年10期
2 杜晓寒;陈东;吴杰;张宇峰;;街谷几何形态及绿化对夏季热环境的影响[J];建筑科学;2012年12期
3 王从锋;刘德富;;高透水性混凝土消减城市热岛效应试验分析研究[J];混凝土;2010年08期
4 赵敬源;刘加平;;城市街谷热环境数值模拟及规划设计对策[J];建筑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小山;室外微气候对建筑空调能耗影响的模拟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陈卓伦;绿化体系对湿热地区建筑组团室外热环境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振;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林波荣;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菊;李子成;党晓海;;再生骨料及其在透水性混凝土中的应用[J];砖瓦;2016年09期
2 朱榆萍;姚勇;陈代果;邓勇军;徐羊;;透水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温湿度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6年03期
3 孙启豹;李颖;夏长春;;重庆地区建筑中雨水处理设计研究——以重庆大学城树人幼儿园再设计为例[J];四川建材;2016年03期
4 吴学谦;曾巧楠;柯子涵;申亚梅;;绿化对城市街谷热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6年04期
5 邬尚霖;孙一民;;广州地区街道微气候模拟及改善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01期
6 郭飞;祝培生;段栋文;王时原;张鹤子;;高密度城市气候评估方法与应用[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年06期
7 杜晓寒;石玉蓉;张宇峰;;广州生活性街谷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与设计[J];建筑科学;2015年12期
8 刘肖凡;李继祥;;刚性纤维增强透水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9 邬尚霖;孙一民;;城市设计要素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广州地区案例研究[J];建筑学报;2015年10期
10 徐鹏雁;牛建明;Alexander Buyantuyev;张庆;董建军;;呼和浩特市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对杨树春季物候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虹;区位因素对绿地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与实证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王频;湿热地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热环境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任彬彬;寒冷地区多层办公建筑低能耗设计原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曾煜朗;步行街道微气候舒适度与使用状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方小山;亚热带湿热地区郊野公园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代阳;基于人本价值导向的寒地城市街道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王薇;基于空气负离子浓度评价城市住区通风的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臧鑫宇;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王黎明;沥青混合料低温铺筑热扩散过程及改进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陈睿智;湿热地区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祖达;刘京;王静懿;;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实施手段:从城市热岛效应模型分解控规指标[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6期
2 王从锋;刘德富;;高透水性混凝土消减城市热岛效应试验分析研究[J];混凝土;2010年08期
3 袁超;;缓解高密度城市热岛效应规划方法的探讨——以香港城市为例[J];建筑学报;2010年S1期
4 赵敬源;刘加平;;城市街谷绿化的动态热效应[J];太阳能学报;2009年08期
5 何泽能;高阳华;李永华;李振山;;城市街道峡谷对称性对内部气流场的影响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6 赵敬源;刘加平;;城市街谷热环境数值模拟及规划设计对策[J];建筑学报;2007年03期
7 王庆祝;;透水沥青路面在我国湿热多雨地区城市道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5年06期
8 王波,霍亮,高建明;透水性地砖蒸发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9 陈亮,张弘,孟伟;硬化路面与温度场响应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10 王波;透水性硬化路面及铺地的应用前景[J];建筑技术;200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卓伦;绿化体系对湿热地区建筑组团室外热环境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媛;夏热冬冷地区基于节能的气候适应性街区城市设计方法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振;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田玮;光伏建筑的性能优化及其与城市微气候的相互影响[D];天津大学;2006年
5 田U,
本文编号:572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7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