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场所理论视角下的建筑光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23:03

  本文关键词:场所理论视角下的建筑光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影 场所 存在 知觉


【摘要】:从古至今,国内外的建筑师一直注重利用光影来表现建筑的魅力。从帮助人们认知空间到为人们提供诗意的场所,光影一直在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场所理论为视角,希望通过场所建构的方式对光影进行探讨和研究,深入挖掘光影与场所的内在关联。文章首先对建筑中的光影和场所理论进行综合的解析,从而得到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对该框架进行验证和更深入的解读;最终试图形成一种以场所理念为基础的光影设计思路。从大的结构关系来看,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建筑中,光影的设计经常平淡无味或者混乱无序,难以形成场所感。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通过深入解析建筑中的光与影,得出了光影表现客观存在与表达主观感受的双重性能;通过深入解析现象学下的场所理论,得出了场所存在和知觉的两个层面。经过综合的分析、比较,可以将光影与场所在物质与精神这两个层面进行对应与结合。然后以场所的层次性为线索,综合存在和知觉两个层面,解析光影在表现单一场所、相邻场所过渡、整体场所秩序(小—中—大)中的作用机理,并由此确立了文章的框架。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结合实例分析,对理论框架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第三章主要研究光影对单一场所的表现,首先从存在层面研究光影对存在三要素的塑造,然后结合深入的实例解析,看单一场所是如何在光影的作用下由客观存在上升到知觉情感。第四章研究光影对相邻场所过渡的表现,在光影塑造过渡要素的基础上,探究光影在场所过渡中表现出的感知对比和变化。第五章以整体的角度研究光影对场所秩序的营造,从空间序列、空间叙事、时空结合这三个方面对光影与秩序进行深入解读。最终的期望是在场所理论的基础之上,探索一种整体的光影分析方法和设计思路,以期对当代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自己的设计实践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光影 场所 存在 知觉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6
  • 1 绪论16-24
  • 1.1 研究的背景16-17
  • 1.2 研究的对象和视角17-18
  • 1.2.1 研究的对象17
  • 1.2.2 研究的视角17-18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8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8-20
  • 1.4.1 国外的相关研究18-19
  •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19-20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20-21
  • 1.5.1 系统论方法20-21
  • 1.5.2 场所理论方法21
  • 1.5.3 其他方法21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21-24
  • 2 光影与场所理论解读24-39
  • 2.1 光与影24-27
  • 2.1.1 光的解读24-25
  • 2.1.1.1 光的定义24
  • 2.1.1.2 光的物理性质24-25
  • 2.1.2 光影的形成25-26
  • 2.1.2.1 影的形成25
  • 2.1.2.2 影的分类25-26
  • 2.1.2.3 光与影的辩证关系26
  • 2.1.3 光影的特性26-27
  • 2.1.3.1 光影的时间性26-27
  • 2.1.3.2 光影的地域性27
  • 2.1.3.3 光影的表现性27
  • 2.2 现象学下的场所理论27-33
  • 2.2.1 存在与知觉现象学28
  • 2.2.2 存在现象学下的场所理论28-31
  • 2.2.2.1 场所的三要素28-31
  • 2.2.2.2 场所的层次性31
  • 2.2.3 知觉现象学下的场所理论31-32
  • 2.2.3.1 斯蒂文·霍尔31-32
  • 2.2.3.2 尤哈尼·帕拉斯玛32
  • 2.2.3.3 彼得·卒姆托32
  • 2.2.3.4 小结32
  • 2.2.4 小结32-33
  • 2.3 光影与场所33-38
  • 2.3.1 光影对场所存在的塑造33-34
  • 2.3.1.1 光影对场所三要素的表现33-34
  • 2.3.1.2 光影对场所层次性的塑造34
  • 2.3.2 光影对场所知觉的加强34-36
  • 2.3.2.1 光影与场所精神35
  • 2.3.2.2 光影对场所即时感受的加强35
  • 2.3.2.3 光影对场所历时体验的加强35-36
  • 2.3.3 理论框架36-38
  • 2.3.3.1 场所划分界定37
  • 2.3.3.2 知觉主体界定37-38
  • 2.4 本章小结38-39
  • 3 光影对单一场所的表现39-66
  • 3.1 光影对存在三要素的塑造39-57
  • 3.1.1 光影对场所中心的加强39-45
  • 3.1.1.1 通过塑造形体39-43
  • 3.1.1.2 通过表现材质43-44
  • 3.1.1.3 通过创造明暗44-45
  • 3.1.2 光影对场所方向的加强45-50
  • 3.1.2.1 光影的节奏45-47
  • 3.1.2.2 光影的形态47-49
  • 3.1.2.3 光影创造明暗49-50
  • 3.1.3 光影对场所领域的加强50-57
  • 3.1.3.1 光影与界面50-53
  • 3.1.3.2 光影与边界53-56
  • 3.3.3.3 光影与空间56-57
  • 3.2 光影对知觉感受的表达57-64
  • 3.2.1 光影——由存在到知觉57
  • 3.2.2 实例解析57-64
  • 3.2.2.1 MIT小教堂内部空间58-60
  • 3.2.2.2 卡诺瓦陈列馆方形展厅60-62
  • 3.2.2.3 竹屋·茶室62-64
  • 3.3 本章小结64-66
  • 4 光影对相邻场所过渡的表现66-74
  • 4.1 光影塑造过渡要素66-67
  • 4.1.1 表现视觉焦点66-67
  • 4.1.2 引导路径变化67
  • 4.1.3 创造虚化分隔67
  • 4.2 光影与直接型过渡67-70
  • 4.2.1 光影界定场所不同68-69
  • 4.2.2 光影加强感知对比69-70
  • 4.3 光影与间接型过渡70-73
  • 4.3.1 光影加强空间联系70
  • 4.3.2 光影产生感知变化70-72
  • 4.3.3 光影协调情感冲突72-73
  • 4.4 本章小结73-74
  • 5 光影对整体场所秩序的营造74-92
  • 5.1 光影与场所秩序74-75
  • 5.1.1 场所秩序多角度解读74-75
  • 5.1.1.1 霍尔的秩序观74-75
  • 5.1.1.2 空间序列75
  • 5.1.1.3 空间叙事75
  • 5.1.2 光影的作用75
  • 5.2 光影对整体秩序的表现75-91
  • 5.2.1 光影与空间序列75-79
  • 5.2.1.1 光影表现层次序列76-77
  • 5.2.1.2 光影表现功能序列77-79
  • 5.2.2 光影与空间叙事79-84
  • 5.2.2.1 光影展开叙事线索80
  • 5.2.2.2 光影表现叙事情节80
  • 5.2.2.3 光影升华叙事主题80-81
  • 5.2.2.4 实例解析——风之丘火葬场81-84
  • 5.2.3 光影与时空结合84-91
  • 5.2.3.1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84
  • 5.2.3.2 光影的运动与变化84-85
  • 5.2.3.3 实例解析——法鼓山农禅寺85-91
  • 5.3 本章小结91-92
  • 结语92-93
  • 参考文献93-9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95-96
  • 致谢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涛;陈军;;建筑现象学的方法与贡献[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胡宝林;建筑,生活的过程[J];建筑学报;1990年07期

3 应朝;建筑文化现象漫议(上)[J];建筑;1997年08期

4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初议——从胡塞尔和梅罗·庞蒂谈起[J];建筑学报;1998年12期

5 徐苏宁,李弘玉;在建筑现象的背后[J];建筑学报;2001年12期

6 刘剀;建筑商业化现象考察[J];华中建筑;2001年01期

7 居阅时;传统建筑中等级象征现象分析[J];华中建筑;2001年03期

8 雷凡,李晓峰;冲击与融合——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程之对照[J];华中建筑;2002年03期

9 李强,黄天其;洞——一种有生命力的建筑造型语言[J];新建筑;2003年05期

10 周凌;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J];建筑师;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高振华;;浅析建筑的皮肤语言[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居阅时;;透析传统建筑中的象征现象——寓于建筑要素中的生命观[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3 李向锋;仲德];;寻求建筑的伦理话语[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李行;建筑一律——目的律[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郝莹;对“短命”建筑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N];中国建设报;2007年

3 记者 高洁 实习生 闫t,

本文编号:622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622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2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