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业步行街微气候适应性空间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商业步行街微气候适应性空间优化研究
【摘要】: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群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能够直接影响城市微气候。在冬夏两季极端的气候条件下,研究步行街的空间布局形态与微气候之间的关系,通过主动的设计手段对相关的影响因子进行调整,有利于改变不良的气候条件,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受,并对街道及街区的整体节能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论文的第一、二章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背景研究以及文献综述,了解当前研究内容的进展及不足;其次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了解构成微气候的相关因素,并从理论上对微气候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其各自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外对主客观的评价方法进行总结,找出适用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微气候评价标准,为第三、四章的研究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为现状调研及实测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及行为观察两种方法确定影响舒适度的气候因子;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及定点测量的方法找到步行街存在的气候问题,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判断。第四章为计算机模拟及影响因素判定,共分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状三条步行街进行模拟实验及横纵向对比研究,深入分析气候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原因;二是对影响微气候环境的主要形态因子构建简化模型并分别模拟验证,以期找到街道形态因子与气候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下文的优化策略提供依据;三是对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进行判定,对今后街道空间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五部分为策略,根据上文的研究结果,从适应特定气候环境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建议;针对北京地区的商业步行街规划建设,从街道布局、开放空间营造、建筑形态设计、绿化及水体应用四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第六章为结论及展望,总结本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并对未来相关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 微气候 风环境 热环境 舒适度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3;TU11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10-14
- 1.3.1 相关概念界定10-11
- 1.3.2 国内外气候适应性研究现状11-13
- 1.3.3 研究特点与不足13-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1.5 研究框架15-16
- 1.6 研究对象的确定16-17
- 第二章 商业步行街微气候环境基础研究17-26
- 2.1 北京市气候环境特征研究17-18
- 2.2 微气候环境的构成因素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18-19
- 2.2.1 温度18
- 2.2.2 湿度18
- 2.2.3 风18-19
- 2.2.4 太阳辐射19
- 2.3 城市微气候的影响要素19-22
- 2.3.1 空间形态要素19-20
- 2.3.2 其他要素20-22
- 2.3.3 人的行为活动22
- 2.4 微气候环境的评价方法22-24
- 2.4.1 主观评价方法22-23
- 2.4.2 客观评价方法23-24
- 2.5 小结24-26
- 第三章 商业步行街微气候环境分析及现状实测26-61
- 3.1 现状商业步行街问卷调查及行为规律研究26-31
- 3.1.1 问卷调查研究及分析26-29
- 3.1.2 人群行为规律研究29-31
- 3.2 现状商业步行街调研及微气候环境分析31-35
- 3.2.1 王府井步行街31-33
- 3.2.2 前门大街33-34
- 3.2.3 大栅栏商业街34-35
- 3.3 现状商业步行街实测及分析35-59
- 3.3.1 测量时间35
- 3.3.2 测点布置35-37
- 3.3.3 实测结果及分析37-59
- 3.4 小结59-61
- 第四章 商业步行街微气候环境模拟及影响因素判定61-96
- 4.1 计算机模拟结果分析61-71
- 4.1.1 研究对象横向比较61-64
- 4.1.2 研究对象纵向比较64-70
- 4.1.3 结论70-71
- 4.2 影响步行街微气候环境的空间形态因素分析71-94
- 4.2.1 街道走向71-74
- 4.2.2 街道宽度74-77
- 4.2.3 建筑间距77-78
- 4.2.4 建筑界面78-80
- 4.2.5 退让距离80-82
- 4.2.6 入口空间形态82-83
- 4.2.7 建筑高度组合83-87
- 4.2.8 建筑单体87-89
- 4.2.9 建筑体量89-92
- 4.2.10 通风廊道92-94
- 4.3 影响因子评价94-95
- 4.4 结论95-96
- 第五章 步行街空间优化策略及规划启示96-107
- 5.1 现状商业步行街空间优化建议96-100
- 5.1.1 王府井步行街优化策略96-97
- 5.1.2 前门大街优化策略97-99
- 5.1.3 大栅栏商业街优化策略99-100
- 5.2 适应地域气候的商业步行街空间规划策略100-107
- 5.2.1 构建合理的街道布局100-102
- 5.2.2 营造宜人的开放空间102-103
- 5.2.3 合理规划建筑组合103-104
- 5.2.4 合理控制建筑体量及形态104-106
- 5.2.5 绿化及水体应用106-107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107-110
- 6.1 结语107-108
- 6.2 不足与展望108-110
- 参考文献110-113
- 附录A113-11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15-116
- 致谢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邹源;胡春胜;;城市微气候影响因素及区域信息图之浅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2 牛丽彦;周世辉;;闽北多雨山区的室内微气候环境营造[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3 刘世文;杨柳;张璞;张源;苏士凯;;西宁住宅小区冬季微气候测试研究[J];建筑科学;2013年08期
4 连国庆;未来的服装[J];科学之友;2004年09期
5 陈帅;蔡颖玲;韩坚洁;张志英;;室内微气候控制实验平台设计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年09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雪松;冷红;;哈尔滨市高层住区户外微气候环境优化对策[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延鹏;狄洪发;江亿;;绿色植物对室外微气候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3 董禹;董慰;王非;;基于被动设计理念的城市微气候设计策略[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伊娜;冷红;;基于关联分析的高层住区布局模式微气候评定——以哈尔滨高层住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5 杜敬三;朱颖心;;水景设施对室内微气候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崔浩;袁敬诚;王亮;;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寒地住区布局模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郑晓春;微气候环境影响粮食产量[N];科技日报;2011年
2 郑晓春;科学家发现微气候环境影响作物产量[N];粮油市场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文翠;街区尺度上的城市微气候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刘祥;胶东海草房聚落微气候环境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麻连东;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哈尔滨多层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赵芳娟;兰州市微气候环境影响下的生态住区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翠翠;微气候对公园空间景观设计影响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6 齐梦楠;北京商业步行街微气候适应性空间优化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晓猛;城市开敞空间景观微气候设计[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8 杨云云;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学微气候因素的调节设计[D];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倪小漪;基于园林微气候的缅甸文轩禅园设计[D];清华大学;2012年
10 刘世文;青藏高原住区微气候及调控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6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63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