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隔震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及问题
本文关键词:基础隔震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及问题
【摘要】:基础隔震是一种创新、可靠、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简要介绍了基础隔震的基本原理、必要条件及几种常见的隔震装置,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基础隔震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与实践成果,重点介绍了钢筋沥青隔震、玻璃珠石墨滚动滑移体系、砂垫层滑移体系等农村基础隔震技术,目前隔震研究主要为造价偏高的橡胶隔震,不适于在村镇地区推广,村镇建筑的隔震研究、应用仍很落后,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研发、推广一种廉价、高效、适于村镇建筑的基础隔震装置的迫切性。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农村民居 隔震装置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J08B02) 湖南省科技重点项目(064SK4057)
【分类号】:TU352.12
【正文快照】: 0引言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技术,经过了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可靠、有效的结构减震技术,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基础隔震技术被誉为20世纪以来最具代表性的革新性抗震技术,为工程抗震和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新方向和研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登贵;雷静雅;周祥瑞;付李宁;徐家云;;相邻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减震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6期
2 曾奔;周福霖;黄东阳;;土-结构相互作用下考虑平摆耦合的基础隔震体系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宋玉旺;;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9期
4 李志林;;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4期
5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抗震;1987年03期
6 ;建筑物基础隔震通过技术鉴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1年03期
7 任君,胡辉霞,高全玲;基础隔震砌体结构住宅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S1期
8 苑国良;建筑如何防震——城市建筑防震减灾基础隔震新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2年01期
9 魏德敏,康锦霞,韩海崴;基础隔震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的理论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10 陈华明,刘伟庆,孙雪梅;基础隔震住宅楼方案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元;袁明武;肖建庄;;多层结构基础隔震动力反应分析的简化[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张立峰;王忠海;康艳博;姚秋来;肖伟;;震区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忠海;张立峰;康艳博;姚秋来;肖伟;;凉山州邮电局某住宅的基础隔震改造[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黄襄云;;自动复位基础隔震机构的动力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施卫星;吴广荣;;组合支座基础隔震砌体房屋设计探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中一;曹万林;王卿;董宏英;张建伟;;农村基础隔震砌体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栗增欣;董煜;;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延涛;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与结构控制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98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69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