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可更换损伤元结构的特征与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17-08-31 17:34

  本文关键词:可更换损伤元结构的特征与关键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结构抗震设计 损伤元 可恢复 可更换


【摘要】:结构抗震性能向功能可恢复、损伤元可更换提升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指出地震作用后结构功能的可恢复性主要依赖于结构变形的可恢复性,提出变形可恢复的结构体系可以由主结构和损伤元构成,应从预期地震作用下使结构损伤集中于特定构件(损伤元)的要求出发,重新认识分散耗能的机理、作用和抗震设计方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功能可恢复、损伤元可更换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阐述了可更换损伤元结构体系的本质特征,包括体系的损伤机制、残余位移、恢复力机制、变形相容条件和设计原则,归纳了损伤元的耗能机制、变形模式、构造形式。指出需进一步研发新型损伤元,构建损伤可控制、变形可恢复的结构体系,完善设计方法。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 损伤元 可恢复 可更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403) 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项目(SLDRCE14-A-03)
【分类号】:TU352.11
【正文快照】: 0引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从防止结构倒塌转向结构功能可维持、可恢复。人们较早即认识到,对于生命线工程如供水、供电、通信工程和医院、避难中心等,功能的保持或快速恢复对灾后救援与重建、社会安定极其重要。因此,大中城市维系其社会经济生活重要功能的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曲哲;叶列平;;摇摆墙-框架体系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2 吕西林;毛苑君;;带有可更换墙脚构件剪力墙的设计方法[J];结构工程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西林;陈聪;;带有可更换构件的结构体系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1期

2 Lu Xilin;Jiang Huanjun;;Recent progress of seismic research on tall buildings in China Mainland[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4年S1期

3 张纪刚;江志伟;;安装粘弹性转角阻尼器的海洋平台—摇摆墙体系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研究;2014年03期

4 吕西林;周颖;陈聪;;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新体系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4期

5 刘迪;李万润;杜永峰;刘勇;;基于IDA分析的新型消能摇摆结构抗震性能[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6 陈凯;吕西林;;框架-自复位墙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3年04期

7 纪晓东;马琦峰;王彦栋;钱稼茹;;钢连梁可更换消能梁段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6期

8 陈云;吕西林;蒋欢军;;带可更换连梁的新型剪力墙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9期

9 纪晓东;王彦栋;马琦峰;钱稼茹;;可更换钢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年10期

10 杜永峰;武大洋;;一种轻型消能摇摆架近断层地震响应减震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迪;轻型消能摇摆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评估与动力可靠度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吕文龙;部分柱顶滑移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大洋;近场地震作用下轻型自复位消能摇摆刚架减震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涛;不同设计方法控制RC框架结构强震破坏模式效果的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13年

3 江志伟;基于摇摆墙体系的海洋平台被动控制抗震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4 谢波涛;内嵌式框架—摇摆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5 余丁浩;基于动力分析的框架—摇摆墙结构受力特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6 魏志涛;摇摆墙连接方式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7 闫路路;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8 程少南;自复位摇摆结构抗震性能与残余变形计算方法[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9 毕云龙;可控摇摆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10 陈思;框架剪力墙及框架摇摆墙抗震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列平;体系能力设计法与基于性态/位移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04年06期

2 叶列平;程光煜;陆新征;冯鹏;;论结构抗震的鲁棒性[J];建筑结构;2008年06期

3 叶列平;李易;潘鹏;;漩口中学建筑震害调查分析[J];建筑结构;2009年11期

4 龚炳年,方鄂华;反复荷载下联肢剪力墙结构连系梁的性能[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1期

5 叶列平;陆新征;赵世春;李易;;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研究——汶川地震极震区几个框架结构震害案例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6期

6 滕军;马伯涛;李卫华;张浩;曹冬雪;;联肢剪力墙连梁阻尼器伪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2期

7 孙占国,林宗凡,,戴瑞同;菱形配筋剪内墙连梁的受力性能[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5期

8 周颖;吕西林;;摇摆结构及自复位结构研究综述[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9期

9 吕西林;陈云;毛苑君;;结构抗震设计的新概念——可恢复功能结构[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邓志恒;林倩;胡强;潘志明;徐冬晓;;新型钢桁架连梁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能刚,宋培玉;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专著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8期

3 柏章朋;邱永东;;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7期

4 李萍;;房屋结构抗震设计浅谈[J];科技资讯;2007年21期

5 孙怀春;;浅谈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2011年18期

6 李秋萍;;“抗震概念设计”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年05期

7 张晏文;李敬超;普琼达娃;;谈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J];山西建筑;2013年08期

8 郑振秀;;《非结构抗震设计》一书即将出版[J];工程力学;1991年01期

9 杨光;;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发展述评[J];世界地震工程;1991年04期

10 程耿东,李刚;基于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素娟;孙黄胜;高秋梅;;浅谈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2 曾建;郑文;陈朝晖;;从建筑工程的震害谈结构抗震设计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经杰;;从汶川地震震害思考结构抗震设计[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4 刘深华;赵

本文编号:766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766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e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