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模式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承保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30 03:06

  本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模式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模式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承保模式研究

论文发表网  发布时间:2016-06-29 18:31:5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数:

本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模式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由论文发表网整理发布。

导读:中必要的费用从保险基金中支出,KamardeenImriyas[10]制定了一个有效的建筑工程劳工补偿保险(W,这个新的劳工补偿保险费率模型是基于文献回顾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开发的,过去工人赔偿的索赔数据分析所追求发展的是使计划模式被自动操作的一种模糊专业系统的,市场条件和保险公司的内部因素溢价评级,其实施的目的是减少建筑行业的事故,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金融风险,K.Imriyas[11]应用模糊评

中必要的费用从保险基金中支出。行业协会对雇主和雇员的安全培训服务都是免费的。

(4)安全监测与检查

行业工会免费提供以下四项服务,包括视觉测验、听力测验、噪音测量和有毒物质测定,本站提供优质的毕业论文下载,希望可以帮到你。行业协会还需要调查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原因;建立有毒有害物品的资料数据库,制定必要的防护措施服务。

Kamardeen Imriyas[10]制定了一个有效的建筑工程劳工补偿保险(WCI)的费率自动化系统模型。这个新的劳工补偿保险费率模型是基于文献回顾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开发的。过去工人赔偿的索赔数据分析所追求发展的是使计划模式被自动操作的一种模糊专业系统的概念模式。该系统主要评估项目的危害,市场条件和保险公司的内部因素溢价评级。它还通过一个结构良好的激励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承包商和客户的系统。同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通过完善的激励系统的承包商和客户。其实施的目的是减少建筑行业的事故,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金融风险。

K. Imriyas [11]应用模糊评判的方法评估建筑项目的风险,安全防范,市场条件和保险公司的内部因素提出了新的费率模型。他们还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通过完善的系统激励承包商和客户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实施研究结果在一般保险业可以促进事故控制在建筑行业,从而减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国外的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1)使保险费率与工伤事故情况紧密相连,通过风险等级的确定和费率的调整机制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本站为权威10大论文网,秒杀各类论文联盟

(2)国外保险市场非常成熟,具有众多的中介机构和风险咨询机构,同时保险监督监管机构也发挥很大作用;

(3)国外保险公司具有比较完善的安全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保险在预防事故发生中的作用。

1.3.2国内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研究成果

范宏志[12]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中,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评价模型,使其与建筑施工风险识别和安全防护措施相结合,能够更有效的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风险;并应用WBS分解法对项目风险进行分解。

吴华平[13]在《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模式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中,对我国的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各个参与主体及其职能进行全面地分析,并阐述了该险种的重要性和不足;通过对比国内建筑工程意伤害保险不同模式,提出成都市的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发展新模式应该是建筑安全咨询公司和保险中介组织相结合,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顾勇军[14]在《建立和完善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浮动费率机制的初步探讨》中提倡意外伤害保险应贯彻“预防为主”和“奖优罚劣”的原则,将施工企业的投保费率与安全绩效全面挂钩,采用浮动费率,但此费率浮动的依据是政策性的硬性指标,未涉及到建筑施工中的风险。

方东平等[15]在《论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费率的厘订》中参考美国的经验费率方法,依据我国现有的伤亡数据,仅提出了计算保费的模型,其中并未考虑目前施工过程的风险以及其安全状况。

赵挺生、余泽亭和周伟[16]在《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实施现状分析》的文章,通过专家会议、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当前建筑意外伤害保险面临的保险费率、赔付与安全服务的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保险预防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则,设计了以统一基准费率为基础,按企业安全生产业绩浮动的安全生产激励模式;以企业安全管理业绩和个人安全行为,建立灵活的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赔付机制。并界定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安全技术服务范围。其中的费率制定依据是工程造价,并未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对费率的影响。

宋春财, 陈海鸥,焦志红在[17]《正确理解建筑工人意外伤害强制保险的性质和作用》的文章中详细叙述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重要性以及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与雇主责任保险的区别。

丁传波、黄吉欣、方东平[18]在《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致因分析和对策》中分析了管理因素和技术水平对建筑业安全状况影响,最后提出了包括法律法规、科技教育、保险中介等方面在内的预防和控制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对策。

1.4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研究可行性 在各行业中,建筑业具有很高的重大事故风险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

经济的不断增长,建筑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目前建筑行业对安全施工认识不足,造成伤亡事故多发,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建筑工伤事故骤增,已成为全国第二大伤亡行业,仅次于矿山伤亡事故。在亚太地区建筑业事故发生率要比其他行业高出6倍,每3个建筑施工人员中会有一个负伤[19];同时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每一名30岁的男性建筑施工人员的死亡,造成的损失成本大约在60-80万元之间 [20]。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多为露天作业,劳动强度大,同时建筑施工受到气候环境影响大,使得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概率增大。因此,我国的建筑业监管部门对于施工单位的意外事故十分重视,为了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职工或者家庭能够获得及时的赔偿,避免了过去由于企业的赔偿难以落实,影响到事故职工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建筑部门在施工单位申请建筑施工申请时,为施工人员投保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被作为发放施工许可的必要项目。但是又与交通车辆强制保险不同,国家并未强制投保金额,这就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根据方东平的调查统计超过60%的承包商需要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图1.1),承包商购买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是否划算(图1.2),为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

图1.1 建筑承包商对意外伤害保险的需求程度

图1.2 承包商购买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是否划算

近些年,随着我国对施工事故的严格控制,以及施工企业对风险的重新认识,加大了对施工人员的保障,施工企业为了转移自身风险,加大了保险的投入力度,使得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直观得反应近年我国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发展,特选取某保险公司2005-2012年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单均保费(图1.3),通过该图能够看出除去2009年该保险公司因经营问题导致保费偏低意外,从2005-2012年该保险公司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单均保费逐年提高,这也从侧面反应出该险种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图1.3 2005-2012年某保险公司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单均保费

因此,设计科学的承保模式来推动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发展。在建筑商将意外事故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时,保险公司必须充分的保险费支付未来的突发事件造成损失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这就要求保险人必须完成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市场评估确定最优保费。

1.5本文研究的意义

本文将风险评价理论充分应用于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中,应用层次分析法制定建筑施工风险评价表,既可以科学合理的调整保险费率,同时又能为施工方提供整改方案,改善施工环境。鼓励施工方大力投保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保障。这样既能为受害人家庭的提供事故后的经济补偿,又减轻施工方的工作压力以及经济负担,改变现在施工人员发生事故时,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的现状。通过建筑意外伤害保险不断在施工企业发挥补偿与预防的作用,既可以打消人们对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质疑,又为大力推广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提供依据。

(1)本文运用风险评价、保险学等知识,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将建筑施工风险评价结果运用到保险中,促进保险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

(2)本文的承保模式是一种既便于操作,又不缺乏理论基础的模式,这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1.6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重点研究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承保模式,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研究。第一,投保人需要提供与施工相关的材料,便于保险人掌握其实际情况;第二,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风险特点的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按施工伤害类型编制建筑施工意外伤害保险风险评估表,并应用模糊变权评判方法实现费率的浮动,灵活的表现出各施工方不同情况下的费率差异化,刺激投保人的安全意识,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充分体现保险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特性;第三,应用模糊评价法,确定合理的赔偿限额,既为施工人员提供足额的保障,又可以防止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第四,根据施工进度以及当地风季的时间确定保险期限因子;第五,,根据施工的实际风险情况,为施工方提供施工预防措施以及整改建议,将补偿与预防并重,有利于施工方规范管理,提高施工安全,更体现出保险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本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模式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由论文发表网整理发布。


本文来自论文发表网,转载请注明本文网址:


  本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模式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78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e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