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建筑工程造价求职_工程造价控期末考试_浅析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发布时间:2016-08-08 06:27

  本文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 要: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从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等方面介绍了业主方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指导业主方不断提高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工程造价,业主,建设单位,设计阶段

  工程造价的直意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工程是指一切建设工程。对业主而言,工程造价的含义就是指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即工程投资费用。一般来说,建设工程都具有周期长、生产要素价格变化频繁、产品单件性、固定性等特征,使得建设工程的造价复杂多变,因此,业主方对其管理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建设工程的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等。下面仅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及一些设想,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谈谈业主方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1  进行造价监控是提高建设投资效益的有效方法

  建设工程造价监控一般指建设造价咨询等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发包方(建设单位) 的委托,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自项目立项至竣工结算,为建设单位提供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造价咨询服务。

  1) 在决策过程中的估算和设计过程中的概算,编制投资概算。在优化设计方案后,项目投资额减去预备费后,,应大于施工预算值。

  2) 参与招标代理工作,根据市场材料单价调查,控制主要材料,尤其是装饰、安装工程材料价格,杜绝“抬高标底”的现象。

  3) 在建设单位组织下,会同承包方赴市场,确定本工程所监控主要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和单价。

  4) 对影响工程造价的设计变更、签证。从专业技术需要的角度,提出合理化方案,供业主选择。5) 施工过程中,由造价咨询公司派员不定期进驻工地对隐蔽工程、材料货真价实、建筑细部构造层次、变更工程等及时办理签证记录,杜绝事后扯皮的现象。6) 在建设单位的统一组织下,办理中间结算价和竣工结算价,并由造价咨询公司出具“工程造价监控审核报告”.

  2  设计阶段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意义

  2. 1  设计阶段拟建项目经过决策立项后,设计就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技术与经济”的相结合上。

  据经验分析,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75 %以上,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多少。据统计,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工程造价5 %~10 % ,甚至可达10 %~20 %.在市场经济下,要做到设计经济合理,除了业主方的积极配合,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可靠的工程基础资料;设计院从内部着手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经济观念外,作为业主方,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求改变现普遍存在的设计粗糙的局面。

  1) 积极推行设计招投标(包括设计方案竞标) .目前,设计单位凭关系、靠情面承揽设计任务的情况还不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计深度不够,不能适应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需要,尤其不能满足现在建设工程无标底施工招投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设计个性及变更频繁,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2) 合同约束。严格设计合同条款,不能仅限于标准的设计合同格式,根据本人工作经验,对于设计合同,在技术条款上,非常有必要增加工艺专业的有关明细图纸,以期满足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需要;在经济条款上,应增加设计变更及信誉差的施工单位混入投标单位之列。

  3) 合理低价中标。业主方对项目的“合理低价”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意竞标。目前,正推行的建筑安装工程“无标底招投标”,我认为对于业主方来说,并不能把它理解为真正的“没有标底”,业主对自己要上的项目,其建安工程造价成本价应随时掌握好。

  2. 2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意义

  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归根结底是工程造价管理的范畴,是经济与技术统一的管理过程。搞好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造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这一阶段影响工程造价(即工程投资) 的可能性只有5 %~10 % ,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是,工程投资却主要发生在这一阶段,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则很大,因此,业主方在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管理除了加强合同管理、工程结算管理外,重点应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具体的措施有:

  1)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是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关键,由于组织设计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也为合同的正常执行带来困难。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中,施工方案的选定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决定,而应当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认真的比较讨论,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综合评定。

  2)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

  施工方案的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中心环节,工程造价能否得到控制,首先取决于方案是否优良。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有时也可以博采众长,形成新的、更完善的方案。

  3) 尽量减少设计变更。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或使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其次认真处理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对于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业主方现场代表、总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方为有效。另外,有条件的业主方可以指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随时掌握、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

  4) 现场签证的管理。严格现场签证管理,首先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与工程经济人员相互配合,不仅做到“随做随签”,还应该做到:

  a. 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工程签证单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都必须清晰。

  b. 签证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c. 签证的内容不能超过应签证的范围。

  5) 工期、质量、工艺、新技术、新工艺的关系。

  a. 要认真研究工期、质量、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科技进步,大胆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要因地制宜,靠加大企业自身的改革力度等措施来保证业主的工期和质量,要真正做到少投入、高效益,使施工组织设计不但在工期、质量、工艺上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要为降低工程造价做出更大的贡献。

  b.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既可以提高生产力,又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3  有效地进行控制工程造价

  首先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必须实行监理(含造价监理) 制度。

  其次是积极推行“限额设计”方法,这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途径,它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这种“限额设计”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为使“限额设计”达到预期目的,应该做到参与设计人员必须是有经验懂技术经济的设计师。他们设计的成果必须是实用、先进而且造价合理的。

  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就是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以使各部分的造价有专人负责;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就是严格检查监督各阶段设计,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审查设计方案,深入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就是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与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根据设计的进展情况调整设计方案。

  造价工程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对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法律法规,收集各种价格信息,了解价格动态,整理分析各种造价资料等。

  对建设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业主方在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造价管理人员必须与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有关方密切配合,共同把关,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时时要有控制投资的经济头脑,充分利用和认真分析建设周期中的重要信息,把握住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

  参考文献:

  [1 ]  牛 刚,席 雷。 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J ] . 辽宁建材,2006(2) :15216.

  [2 ]  刘秀凤。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与探索[J ] . 科技咨询导报,2007 (4) :8.

  [3 ]  郑梅玉。 浅论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J ] . 福建建筑,2004(2) :37238.

  [4 ]  徐 彬。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 ] . 科技信息,2006 (7) :21222.

  [5 ]  高宁亚。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3) :23.

  [6 ]  李玮壕。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实施分析[J ] . 广东建材,2008(2) :42243.

  [7 ]  李五凤。 浅议我国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J ] . 当代经济,2009(14) :52.

  [8 ]  彭 帅,张 娟。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分析[J ] . 科技咨询导报,2007 (18) :27228.


  本文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88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2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