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11 21:07

  本文关键词:国学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教论坛 2 0 1 4年 1 2月第 1 2期 Hi g he r Ed uc a t i o n For um

D eC .2014.N 0.12

国学教育融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张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资产管理处,湖南长沙 4 1 0 2 0 5 )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国学教育丰厚深邃的精神内涵,可以被有效吸入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对弘扬爱国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培育健全人格产生重要影响。从国学教育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其融入的必要途径,对丰富校园环境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学教育;校园文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 4 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6 7 1—9 7 1 9 ( 2 0 1 4 ) 1 2—0 1 0 1—0 3

作者简介:张夏 ( 1 9 8 3一),女,四川中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学及高教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 O 1 4—1 0—1 2 修稿日期: 2 O 1 4—1 O一2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不仅成为t U:界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国学研究的空前热潮。国学教育进校园逐渐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将国学教育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丰富校园环境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加强高等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当代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国

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国学智慧及文化精髓,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事做人,扛起中华民族文化

与当代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

繁荣的重任。 二、国学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学中丰厚博大的精神内涵有取之不尽的思想

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国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传统文化 的瑰宝,她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博大精深,涉及文

教育资源,深深积淀在我们民族的心理层面,可以被有效吸人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并对当代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产生重要作用:

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蕴含着国魂、国脉、 国本,是我们的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国学的精髓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伦理和道德行为,国学

1 .弘扬爱国精神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践行“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作为重要力量的大学生,在对国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国学中包 含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学典籍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典籍中读到洋溢着浓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体会历代仁人志士拳拳的爱国之情;同时可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丰富养料,感悟国学底蕴的深厚和博大精深。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有利于高校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志存高远、发愤自强,把大学生培育成有志有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2 .提升人文素养 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 艺术素养。科学给人以真以理性,艺术给人以美以

所构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灵魂,培育了炎黄子孙齐家、 治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对当代大学

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学校物质

文化与精神文化彰显的重要窗口_ l 1],这里不仅可以 观赏环境优美如画的校园布局和风采,领略自然与

人文、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 更能够体现学校的历史累积、传统个性、办学底蕴和文化积淀,这也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大学最个性、最本质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

映。它通过长期提炼的富有内涵的办学理念以及具 有个性特征的校风、学

风、教风等,渗透在大学生的

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发愤自 强、志存高远,以形成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 量。

从 2 0世纪 8 0年代国学复兴以来,高等学校逐 渐恢复或开展了国学教育。与此同时,国学教育和

感性,人文则给人以善以真诚以悟性 _ 2]。人文素养带给我们的是精神文明的富足或者是对精神家园寄 】 O】

国学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国学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37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d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