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以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典范意义为视角
本文关键词: 国学 新国学 国学研究 清华国学研究院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第二种为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第三种是指近代以来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体系,即国学研究。国学研究在近代的演进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学问方法上延续清代的考据学、训诂学,而在观念上导入近代文化意识;第二阶段的特色是呼应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阶段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汉学化的国学,即与世界汉学、世界学术接轨、合流的新的国学研究。近代国学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门人所代表的北大学者,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重新认识19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和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与历史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different ideas express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stud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aving the nation,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nlightenment trend of though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usages: the first refers to the original ideological culture and academic system of China before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The second is the use of expansion, that is, th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abbrev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third refers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syste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in modern times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exegetic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method of learn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o the concept; The second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echoing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emphasizing scientific methods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doubting ancient times; The third stage is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Tsinghua National Studies Institute, the Sinology of Sinology, that is, with the world of Sinology, the world of academic convergence, the new study of Chinese studie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cholars represented by Zhang Taiyan. The second generatio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aiyammen, the third stage is the scholars of the Kingdom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scholar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academic field of vision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From the above aspects, we can reunderstand the academic mode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Chinese Studies Movement in the 1920s and the old Tsinghua Academy of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2009年,新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在一定意义上说,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当然是对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继承和重建。要建设好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正确掌握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基本方向,就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和历史意义。因此,若要全面认识老清华国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瑞昕;国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一场自救运动——论20世纪初的保存国粹思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袁红涛;中西传记史学视野中的胡适自传——以《四十自述》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关健英;先秦法家的法治精神内涵[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5 叶瑞昕;辛亥革命时期中西文化观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高强,刘海玲;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左玉河;孙中山的“德治”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王达三;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张 超;政务公开的理论依据[J];当代法学;2002年04期
10 翁贺凯;论今文周书所见之周初政治思想[J];东南学术;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峻峰;;从中国现代思想范式的建立看严复的影响与地位[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2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刘媛媛;;兼收并蓄”下的“新旧之争——1917—1919年北大内部国故派与新文化派的对峙[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广志;;略论周人的“德治”与“民本”思想[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5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6 马勇;;章太炎筹边考异[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7 黄克武;;魂归何处?——梁启超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再思考[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黎志刚;;辛亥革命前后的辫发风潮[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3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建龙;严复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晓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爱英;《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D];河南大学;2001年
2 安文军;走出混沌——周作人散文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4 吴云霞;民本与师道的复归[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5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6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7 李娟;西汉官吏经济犯罪现象的文化透视[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宋新雅;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差异及其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岳宗伟;先秦儒家家庭观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10 谭宝刚;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俊瑞;;梁启超与近代“国学”概念的提出——兼论中国近代国学思想形成的几种分析路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李继凯;;民族文学入史与“新国学”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富仁;;新国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汉语新文学[J];学术研究;2010年08期
4 刘经富;;为学日损 为道日益——读《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J];读书;2010年10期
5 徐宏力;;“国学蜕变”漫谈[J];东方论坛;2010年05期
6 ;动态·信息[J];戏剧艺术;2009年01期
7 荣开明;;国学的复兴和重构[J];学习月刊;2009年01期
8 张春树;;国史、国学与国家——浅释民初清华国学研究院四位史家之思想与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刘保亮;;论新国学的多元文化视域[J];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01期
10 李浅予;;留个空子,让大才脱颖而出[J];华人时刊;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宇清;;“华语电影”视野中的中国电影史书写[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哲学博士 杨海文;国学功能的政策向度[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王菲宇;中国主体,世界眼光[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3 特约记者 王菲宇;中国主体,世界眼光[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4 ;学术理论界研讨马克思主义新国学观[N];光明日报;2009年
5 刁小龙;新国学,新解读[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记者 崔凯;我校成立国学研究院[N];新清华;2009年
7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李萍;努力探寻新国学之路[N];深圳特区报;2009年
8 陈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汪涌豪;清华国学研究院:历史与现在[N];文汇报;2009年
9 方圆;动漫创作要“烹”出中国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记者 李瑞英邋柳霞;著名专家探讨“何为国学,国学何为”[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换;卫聚贤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娟红;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克艳;“新国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4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7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