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当代中国文化
本文关键词: 国学 文化复兴 国故 四部之学 中西文化融合 出处:《河北学刊》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学"概念,始于清末。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国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仍多有歧义,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重点以及章节纲目等,差异不小,难有定规,并无所谓标准之国学。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代特征来认识国学,除了要了解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学外,还要把握中国学术史的变化,以思想观念为经,以时代嬗变之脉络为纬,弄清楚国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潮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厘定国学在当代的地位与意义。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concept,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broad sense, refers to the Chinese natural science, traditional science, is referred to as the academic Chinese; in a narrow sense, refers to the western academic and relative, can embody the spirit China cultural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taphysics,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The content, including argumentation, textual criticism, literature and learned by the world; it relates to the ancient classics, covers the history, in four. With the comparison and merg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rise of new idea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itself is changing, it still have mor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ity domain about the content, focus and section Medica, difference is not small, difficult to have the rules, there is no so-called standard.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to know from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China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Son, set science, but also to grasp the changes of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the idea is to change the context, time latitude, clea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thoughts and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the core values, the only way to be able to determine the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1993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的报道,引发学术界重提“国学”话题,至今已经十六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国学”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改变与深化的。1990年代初期的国学复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十年间遭到的漠视和践踏的一点儿反弹,多少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J];齐鲁学刊;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晓楠;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论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洪晓楠;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论方克立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江琼;“科玄论战”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04期
4 李刚;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1979-1999)[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郭建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6 何晓明;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7 孙勇才;道不同不相为谋——论余英时与现代新儒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洪晓楠;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与话语重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车成桓,叶静;现代中国的儒教:当代新儒学运动及其文化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10 朱煜,张连生;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向[J];历史教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柴文华;;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省思[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永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何爱国;东亚发展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嫱;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掣时浅谈[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朱成科;日本青少年道德危机的前提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义胜;当代教师的文化使命[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丁显有;“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之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探索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杜雅萍;唐鉴与晚清理学重振[D];内蒙古大学;2004年
7 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邱瑜;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道德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纪波;先秦至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历程批判论纲[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张天明;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李海;;国学与大学校训[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姚霞晖;;我看国学经典[J];中小学德育;2011年06期
3 吴根友;;“国学”如何可能成为一种“软实力”?——从知识谱系看“国学”的内蕴力量[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4 ;“国学”怎么了[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7期
5 ;江苏可一举行《国学典藏书系》新书推介会[J];出版参考;2011年16期
6 吴为山;;国学的意义——与雕塑界同行的交流[J];雕塑;2011年03期
7 ;乐山市井研县 国学重县 文化之乡井研[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8 邓研华;;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崛起”语境中的传统文化[J];唯实;2011年07期
9 ;国学文化进社区[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1年Z1期
10 栗子;;谈“大国学”或“百家之学”[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穆;;浅谈国学、医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2 楼宇烈;;国学百年启示录[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什么叫国学热——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4 ;编后[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杨文禹;;国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其推广[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6 孔令刚;;文化“软实力”与发展“硬道理”——文化“软实力”的国际比较研究[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国学论衡》稿约[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8 马荣春;;“特色中华国学”的时代风采[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陇菲;;文心一脉,不绝如缕 贺《国学论衡》第一辑出版[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柴莹辉 朱耘;收藏是活的国学 是文化复兴的基础[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纳葳;草根一族的国学热情[N];陕西日报;2009年
3 五大夫;文化复兴,敢问路在何方?[N];华夏时报;2010年
4 刘泽华 宁宗一 冯尔康 魏宏运 刘健清 李喜所 南开大学;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不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邹明强;“国学热”,文化复兴还是热炒恶俗[N];工人日报;2007年
6 敢峰;倡言国学创新[N];人民日报;2004年
7 记者 姚惠怡;提升“软实力”须振兴国学[N];东莞日报;2008年
8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梦溪;国学和“六艺之学”[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安娜;国学热 热遍全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秦文 实习生 梁永芬;国学,何时回到学校[N];华兴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英;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思;媒介推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会丽;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唯物史观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玉萍;民族文化的表演、创新与传承[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 程玉娇;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聂宝梅;韩国乡校书院的儒家文化传承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方华刚;江泽民的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涛;论湖湘文化孕育的近代湖南人精神[D];中南大学;2003年
8 周玉梅;施韦泽《文化哲学》中的文化命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郜国强;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经典解读类图书出版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6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8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