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之辨——汉学及其研究五题
本文关键词: Sinology-汉学(中国学) 国学 华裔汉学 出处:《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讲了五个问题:一、"汉学研究需要有个家"。汉学浩荡了几百年,其研究直到今天才在我国才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是,它像"流浪汉",需要有个家。二、汉学释义:"汉学"和"中国学"属"异名共体",内涵相同,都可用"Sinology"表述。汉学和汉学家是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外国学者名称的最恰当的词语表达。三、汉学的传统与现代:由于时代的演变,无论是"汉学"还是"中国学",都包含传统汉学的内容和现代以降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四、汉学之辨:阐释汉学(Sinology)与国学同根而不同。五、阐述对于华裔汉学及华裔汉学家的界定。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ive problems: first, "Sinology research needs a home". Sinology has been around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s research has not shown a prosperous scene until today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t is like "tramp", need to have a home. Seco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nology: "Sinology" and "Chinese studies" belong to "synonym", the meaning of the same. Sinology and Sinologists are the most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of the names of foreign scholars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hird,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f Sinology: du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Both "Sinology" and "Chinese study" contain the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Sinology and moder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nology and Sinology. Fifth,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Sinology and Chinese Sinologist.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汉学的前世已很久远。从古罗马时代开始,那些寻找东方的旅行家,曾经留下不少的记载,尤其旅行家们的“游记”,记录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的那些文字,被后来的汉学研究者称为“旅游汉学”。旅游汉学,最具影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于1275年沿陆上丝绸之路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纯德;比较文化视野中的汉学和汉学研究[J];文史哲;2000年06期
2 乐黛云;迎接汉学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3期
3 季羡林;《汉学研究》第六集·序[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4期
4 霍九仓;梳理历史脉络 品评汉学精华——评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5 H.凯帕,新馨;汉学是一门科学吗?[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6 董国文;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汉学研究问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7 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J];文史哲;2004年05期
8 王德威 ,季进;“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9 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专辑[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10 何培忠;;国际汉学的出现与汉学的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阎国栋;;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节与俄国汉学萌芽[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5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7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纪宝成;汉学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杨煦生;国学与汉学[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丰捷 姚晓丹;迎接汉学发展的蓬勃之势[N];光明日报;2009年
4 记者 王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9年
5 ;温儒敏:对汉学研究的姿态和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姚小平;汉学的变与不变[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弯弯;汉学:在中与西之间[N];北京日报;2012年
8 记者 刘茜;世界汉学大会提出“新汉学”构想[N];中国文化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刘茜;“新汉学”应面向当下面向世界[N];中国文化报;2012年
10 (西班牙)劳尔·鲁伊斯 王燕、刘莉 译;欧洲汉学更重要的是“欧洲”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颖颖;汉学研究的平台—皇家亚洲文会北支会图书馆[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蓝;英国在近代华西考察活动初探[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3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5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孙帅;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1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9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