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人无官瘾
本文选题:吴稚晖 切入点:帝王师 出处:《老年人》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奉行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始终把"成为帝王师"、"致君尧舜上"当成人生的最高理想,因而总是想方设法进入官场。然而,在民国时期,有一批学人则把官位看得很淡,不但不主动求官,而且对送上门来的"乌纱帽"也一概拒绝,表现出难得的淡泊。教育家吴稚晖头上有很多头衔,如中央监察委员、中央评议员、总统府资政等等,但这些头衔都是挂名的虚衔。吴稚晖有一个原则:可以接受虚衔,官场的实职是坚
[Abstract]:In ancient China, scholars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learning and doing best". They always regarded "being a king's teacher" and "to the king, Yao and Shun" as the highest ideal of life, so they always tried their best to enter the official field. Howe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e group of scholars took the official position very lightly, not only did no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sk for the official, but also rejected the "Wu Yarn hat" sent to the door, showing a rare indifference. Wu Chih-hui, an educator, had many titles on his head, such as the Centr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 Central assessors, senior ministers of the presidential palace, and so on, but these titles are nominal false titles. Wu Chih-hui has a principle: he can accept false titles, and the actual office of the government is solid.
【分类号】:K8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J];领导文萃;2007年08期
2 李瑗 ,胡长水;从无政府主义者到资产阶级政客的吴稚晖[J];求是学刊;1982年02期
3 赵慧峰,李园;吴稚晖与教育救国[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张昌华;;“一个坏透了的好人”——政治圈外的吴稚晖[J];读书文摘;2009年06期
5 张昌华;;“一个坏透了的好人”——政治圈外的吴稚晖[J];领导文萃;2009年17期
6 欧人,王世勇;论“科玄”论战中吴稚晖的自然主义人生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彭国运;五四时期吴稚晖所提倡的科学思想[J];学术研究;2002年05期
8 杨智勇,丁三伏;吴稚晖无政府主义思想渊源初探[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陈存仁;;风趣幽默的吴稚晖[J];书摘;2007年11期
10 黄苗子;;吴稚晖[J];读书文摘;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淑红;;从拒绝到合作:吴稚晖对孙中山认知的转变[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2 龚景春;;资料两则[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3 谢从高;;《新青年》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中国近代学术观的碰撞——以蔡柏龄留学为中心的考察[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4 罗敏;;1924~1927年邹鲁与蒋介石关系探微[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5 张涅;;关于定海黄氏著作的研究资料[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于锦恩;;注音字母颁布过程分析[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张兰馨;;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教育会[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黄琼英;;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沈潜;;清末民初章太炎与黄宗仰交谊述录[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10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其章;《世界》画报 价值几何[N];光明日报;2005年
2 陈汉玉;百年公案的最新发现[N];北京日报;2002年
3 施宣圆;“三界”人物唐振常[N];文汇报;2000年
4 杨天石;周氏三兄弟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N];光明日报;2003年
5 杨天石;宋庆龄为国共合作募集签名[N];光明日报;2003年
6 聂世美;自古战士出诗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王彬彬;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献疑[N];南方周末;2010年
8 秦杰;《世界》画报价值几何?[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周英才;南京、北京建部之争[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李智勇;山水成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敏;建构与意义赋予:苏报案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小平;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吴稚晖[D];扬州大学;2002年
2 谭秋霞;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吴稚晖的民族主义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宁卫萍;吴稚晖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大学风潮的调处[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丁三伏;吴稚晖无政府主义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蔡兴彤;国立劳动大学研究(1927年-1932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士清;吴稚晖教育救国思想评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显波;《新世纪》中吴稚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D];西北大学;2009年
8 邹进;“带着枷锁跳舞”和勾画“时代眉目”[D];汕头大学;2008年
9 徐洋;论《苏报》与近代社会革命思潮[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蔡斐;1903年:上海苏报案[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3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0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