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的开篇之作与当代创新模式
本文选题:中国文学史 切入点:西方文学史 出处:《中州学刊》200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中,勇于开拓而不失去自己精神的家园,成为一个知古知今、知中知外的学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研究与国际汉学研究,而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共同课题。有感于此,本刊邀集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当代学人,以“中国古典文学资源的当代益用”为题发表笔谈。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中,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先生的《文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意在结合自己的《道与逻各斯》一书,就当前国际汉学与西方理论成果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运用中国与西方阐释学理论与方法。苏州大学教授方汉文先生将视域集中于当前讨论的焦点之一,即如何建立中国文学史新模式的目标上。南开大学教授宁稼雨先生则就当今古代文学研究中跨文化的主题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主题学方法近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均相当流行,如何看待其得失,并使其本土化,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文化学,是本文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从广义的国学研究角度进行的反思,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本组文章与一般流行的笔谈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以各自的实际研究成果来展示自己的观念,并不停留于空泛地谈论应当如何,或是就某一个观点展开激烈争论。这未必不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相当重要的一种理论话语模式。归根结底,并不在于提倡“问题”还是“主义”,而是研究的实绩能说明一切。当然,我们仍继续推出多种形式、多种看法的文章,其中也可能包括有争议的观点,目的在于促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与多元化。
[Abstract]:Wang Chong of the Han Dynasty said in the Analogies: "knowing the past and not knowing the present is called Lu Shen, and knowing the present and the present is blind."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ich resour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o open up the homeland of one's own spirit without losing one's own spirit? To become a scholar who knows the ancient times and knows the present, and who knows nothing more than classical literature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Sinology studies, has become a common subject of contemporary academic research. In view of this, we invite contemporary scholars who are active in relevant fields. In a serie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the doctor of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udy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by Mr. Zhang Longxi, a professor a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 intended to combine his book Tao and logos. On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inology and Western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focus is on how to correctly apply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ermeneutics. Mr. Fang Hanwen, a professor at Suzhou University, has focused his horizon on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current discussion. Mr. Ning Jia-yu, a professor at Nankai University,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cross-cultural subject science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method of subject study has been used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re quite popular, How to treat its gains and losses, how to localize it, how to create narrative cultur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raised in this pape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is series of articles differs from the popular written discourse in that the authors present their ideas with their own practical research results, rather than dwell on the general discussion of what should be done. Or a heated debate over a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discourse model in literary research since 21th century.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s not that we advocate "problem" or "doctrine," but that the results of our research speak for themselves. Of course, we continue to produce articles in many forms and opinions, which may also include controversial points of view.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若松;;一九六四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几个主要问题的综述[J];文学评论;1965年01期
2 冀叔英;;《西谛书目》和《西谛题跋》[J];文献;1979年01期
3 阿鹏;;不希望“观止”[J];读书;1981年04期
4 张忠纲;;冯沅君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为纪念冯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而作[J];文史哲;1985年06期
5 陆文虎;原怨——释钱钟书的《诗可以怨》[J];文学自由谈;1988年03期
6 止默;;八股旧论[J];读书;1988年10期
7 蒋和森;《封神演义》序[J];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Z1期
8 陈墨;;论人文意识的消长与文学形式的变迁——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9 俞平伯;;戊午年(1918)别后日记[J];新文学史料;1990年04期
10 了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略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培恒;;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宏观与微观研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夏冠洲;;为了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性——写在《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的后面[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3)[C];2006年
3 贺圣遂;;复旦版《中国文学史》的出版传奇[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4 王春荣;;文学史话语权威的确立与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王长华;;中国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教材编写漫议[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田泥;;《典型文坛》:另类的文学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7 李晓峰;;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的重要突破[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8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敏;;他山之石:论宇文所安之翻译文学史观——以唐“寻访不遇诗”和“相期不遇诗”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朝晖邋张健;文学的热度厚度与力度[N];辽宁日报;2008年
2 采访人: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受访人:顾彬德 国波恩大学教授;本报独家刊发:与德国汉学家顾彬对谈中国文学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陈竞;文学史须以理解“史中之史”为开端[N];文学报;2007年
4 明昕;《中国文学史》配套作品选本出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游宝谅;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浦汉明;《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后记[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毛志成;文学的糊涂与明白[N];文艺报;2006年
8 莫砺锋;一部颇有新意的文学史教程[N];文艺报;2007年
9 章培恒;人性的解放与形式的演进[N];文汇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舒晋瑜;20世纪中国文学的“清明上河图”[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晓云;钱基博和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刘精瑛;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1904-194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耿传友;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作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蔡欢江;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D];浙江大学;2006年
7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9 韦铁;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模式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韩儒博;创新模式研究及其国际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鑫桓;世界文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D];西南大学;2011年
2 许艳丽;中国文学中的怨恨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朔镔;中国“世界文学史”写作的滥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劲杨;现代创新理论与地矿科技攻关创新模式探析——以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为例[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5 刘利;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汤俊;面向自主发展的汽车产业创新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高沫丽;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王黎娜;基于创新模式选择的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9 丁丹;论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王会敏;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22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2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