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文学”:文学观念的确立与诗学谱系的转型
本文选题:文 切入点:文学 出处:《学术论坛》2005年08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谱系。可是在晚清至“五四”,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却和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交织在一起,并最终“大河改道”式地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的“文学”观念,实现了由中国传统文论之“文”向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谱系的全面切换。在“文”向“文学”转换的进程中,阮元、刘师培、章炳麟等国学大师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论“文”的总结;而梁启超、王国维等则分别建立了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超功利的审美型文学观,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bstract]:China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in modern Western Poetics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ar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lineages. Bu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54", China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and modern Western Poetics" literary "intertwined, and ultimately" River Diversion "to establish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oncept,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Chinese switching from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of" Wen "to" Literature "in modern western poetics pedigree. In" Wen "to"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nversion, ruanyuan, Liu Shipei, Zhang Binglin and other master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completed the "summa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Wen; and Liang Qichao, Wang Guowei and other literary aesthetic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utilitarianism political type of literary view and super utilitarian view,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206.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川;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J];浙江学刊;2002年02期
2 闫润鱼;;论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历史规定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杨海文;文献学功底、解释学技巧和人文学关怀——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意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胡润森;《边城》的文化意识[J];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02期
5 王顺贵;;王国维与古典唐诗学的超越[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1期
6 王苏;王国维“境界说”的禅宗意蕴[J];中州学刊;1990年03期
7 曾光光,路云辉;王国维、席勒“游戏说”之辩析[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8 文必方;西方实证方法对王国维学术研究的影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孙月才;;论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自由观[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02期
10 钱中文;;世纪之争及其更新之途——二十世纪中外文化交流中我国文艺观念之流变[J];文学评论;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进;;儒家与历史进步主义[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3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4 邬伟娥;知识转移视角的大学学术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胜利;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建构[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8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彩金;王国维“境界说”中文学教育经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学东;作为生命存在的诗歌[D];四川大学;2007年
3 吴岩;《清代学术概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冯子忠;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春宇;中国古典诗词艺术在“京派”小说创作中的转化[D];青岛大学;2007年
6 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平;王国维休闲美学思想[D];暨南大学;2006年
8 吴道兰;二十世纪中国的叔本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葛旭东;庄老美学对两宋工笔花鸟画的影响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庆东;《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骏涛;;谈一种简单化的文学观念——从《挣不断的红丝线》谈起[J];上海文学;1982年01期
2 毛庆其;《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及今人的研究方法[J];齐鲁学刊;1984年03期
3 王依民;;文学风气及其他[J];读书;1984年03期
4 石衍;;“改革题材文学”学术讨论会略述[J];文学评论;1984年05期
5 钱中文;;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方法更新的迫切性[J];文学评论;1984年06期
6 陈骏涛;;关于开拓文学观念的思考——一个提纲[J];清明;1984年06期
7 小昕;;文学评论要有个性[J];朔方;1984年11期
8 黄良;由新时期的小说看文学观念的拓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9 张钟;当代文学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10 张景超;为了腾飞,必须改革[J];文艺评论;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燕平;;盛唐诗人审美心理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2 陈长义;;在复古文学观影响下的唐代小说理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3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许志刚;;春秋赋诗与对《诗经》的早期解读[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邹然;;六朝《诗》说揽胜[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王先霈;;无“人”难成书——漫议性格塑造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7 王进;;论文学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单小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9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10 董运庭;;论《离骚》中的三次“遨游”与屈原的“路”[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杰;中国作家听懂大江健三郎了吗?[N];北京日报;2000年
2 洪子诚;浩然和浩然的作品[N];北京日报;2000年
3 记者 邢晓芳;90年代文学趋向引起关注[N];文汇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陆梅;九十年代文学的缺失在哪里?[N];文学报;2000年
5 秦晋;幻想的真实[N];文学报;2000年
6 邢建昌 井华茹;文学批评研究的崭新视角[N];文艺报;2000年
7 吴可;我国文学的现代性从何而来?[N];新闻出版报;2000年
8 卫绍生;重新认识文学的“自觉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华南师大人文学院教授 栾栋;中国历代文学隐秀史论要略[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刘毓庆;“文学”——能指与所指的矛盾[N];河北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建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关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梁静;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颖;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民俗学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符懋濂;唐代明道文学观与正统历史观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成玮;宋初诗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新青;刘师培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祥耀;杨循吉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菁华;老舍的取舍[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顾庆;在冲突中演变、在融合中超越——论“五四”文学观念的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许德;论老舍小说与十九世纪俄国文学[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希;论袁枚的人生哲学及文学观念[D];四川大学;2002年
5 李艳丽;论袁宏道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朱洁文;论中国新感觉派[D];西北大学;2003年
7 范富安;唐太宗的弘文观念和贞观宫廷诗风[D];宁夏大学;2003年
8 郭勇;《抱朴子外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彭公璞;论西汉散体大赋的形成与衰微——以文学观念为中心[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梁旭艳;李白古乐府创作四题[D];宁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91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69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