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热”现象透视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05 21:24

  本文选题:国学热 切入点:反思 出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近十年来,国学研究机构在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价格昂贵的国学班几乎期期爆满;主流媒体格外关注国学,官方权威部门也力挺国学,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公祭活动;在民间,"少儿读经"成为家长对小孩教育的一种时髦选择,各种私塾班遍地开花。然而,"国学热"现象背后却有许多令人尴尬的隐忧,国学已被庸俗化、世俗化和商业化,诸多乱象掩盖了其虚热的本质。
[Abstract]: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ese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sprung up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he expensive national studies classes are almost full of periods. The mainstream media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official authorities also support it.Various forms of public offerings are often held; in the folk, "children's reading classics" has become a fashionable choice for parent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and various classes of private schools have blossomed all over the place.However, there are many embarrassing hidden worries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fever of Chinese learning", which has been vulgarized, secularized and commercialized.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晓林;;中国国学热的背后[J];观察与思考;2007年08期

2 陈漱渝;;消费主义·国学热·后现代主义——对当前几种文化现象的思考[J];武陵学刊;2011年04期

3 王彦坤;;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刘川鄂;;“除渣”与“去蔽”——关于文学与民间记忆的思考[J];南方文坛;2010年01期

5 罗才成;;对当前“国学热”现象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陈卫星;;《〈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与胡适的国学思想[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刘丹忱;;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1期

8 李中华;;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赵林;;“国学热”的文化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绪胜;;墨家:显学的式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吴怀祺;安徽地区文化变迁与史学——为《安徽史学》复刊20周年而作[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3 王惠荣;近代墨学复兴与晚清儒学[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4 路爱军;;庄子“无为”之我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潘崇;;挑战与应对:革命派对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回应——兼论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魏义霞;对人的不同界定与模塑:古代与近代人生哲学的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9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3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正林;论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1年

6 沈韬;论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1895-1925)[D];西北大学;2011年

7 钱玉君;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传播与当代青年[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8 尤婕;以钱玄同为例看五四精英的书法情结[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王云开;《论语》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袁洁;革命·消费·认同——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政治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黎霞;;民间记忆的现代传承方式——以韩剧胎梦为例[J];电影评介;2007年21期

2 曹大中;“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3 陈离;是“民间叙事”,还是精神逃亡——从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说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祝沛章;;对当前“读经运动”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1期

5 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年01期

6 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上海文学;1994年01期

7 张远山;欺世盗名的“读经”运动——兼及“文化保守主义”[J];书屋;2005年07期

8 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J];文艺争鸣;1994年01期

9 穆昆;;“清官”的实质和《海瑞罢官》的“s狄庖濉盵J];学术月刊;1966年01期

10 崔自默;;“毋溺于旧学,幸甚”——有感于眼前的“国学热”[J];艺术评论;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当前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J];理论视野;2007年01期

2 栗子;;谈所谓“国学热”[J];华夏文化;2007年01期

3 刘晓林;;中国国学热的背后[J];观察与思考;2007年08期

4 刘晓林;;这样的国学热,可以吗?[J];观察与思考;2007年08期

5 滕复;;迈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文化准备——也谈国学热的背后[J];观察与思考;2007年08期

6 ;《中华圣人》在国学热中问世[J];领导科学;2007年14期

7 孙小韵;;缺乏精神的“国学热”[J];社会观察;2007年09期

8 刘丹忱;;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1期

9 赵士林;;“国学热”中迎“五四”[J];粤海风;2008年03期

10 阮航;;国学热之我见[J];新学术;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罗璇;;“国学热”的冷思考[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2 ;什么叫国学热——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3 詹佳;;由“国学热”反思中国的全球文化角色[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楼宇烈;;国学百年启示录[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5 蔡运龙;;老一代科学家更多地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6 陈鸿祥;;“五四”新思潮与当代“国学热”——学习瞿秋白“五四”论札记[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小宁 实习生 黄辉煌;学者眼中的国学热[N];人民政协报;2005年

2 王杰;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N];北京日报;2007年

3 陈漱渝;国学热三思[N];中国艺术报;2007年

4 虞云国;“国学热”与“经典热”背后的忧与喜[N];贵阳日报;2007年

5 锦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迟克举;“国学热”的“冷思考”[N];辽宁日报;2007年

6 雷铎;“国学热”中的是是非非[N];南方日报;2007年

7 陈漱渝;国学热中的沉思[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虞云国;“国学热”与“经典热”之我见[N];文汇报;2007年

9 张卫波;“国学热”的文化透视[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省社科院研究员 雷铎;国学热的冷思考[N];南方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晶;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吕(吕+吕);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结[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6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16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