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的著译与翻译观
本文选题:吴宓 切入点:中国比较文学 出处:《兰台世界》2012年04期
【摘要】:正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曾在清华大学教授翻译术的课程,在学衡派所办的月刊《学衡》上发表过大量译著。著作有《吴宓诗集》、《吴宓日记》等。吴宓通过译介,有意识地归化整合传统文化,归化西方文化,用一种新思路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建构。由于吴宓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Abstract]:Wu Mi Li, a native of Jingya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from 1894 to 1978.Rain Monk, Yusheng, pseudonym Yusheng, Chinese modern famous western writer, mast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poet.He taught translation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translations in Xueheng School's monthly magazine Xueheng.His works include Wu Mi's Poems, Wu Mi's Diary and so on.Wu Mi,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consciously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ulture, naturalizes western culture, and constructs national culture with a new way of thinking.Wu Mi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cause he studied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and combined the ancient and modern.With Chen Yinke, Tang Yong Tong and also known as the "Harvard San Jie."
【作者单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骏;;孤寂的生命——解读吴宓的教学和爱情生活[J];世纪桥;2008年16期
2 戴继国;率真与达雅──吴宓译诗管窥[J];外语教学;1995年01期
3 张旭;;译诗创格与诗学重诂——吴宓早年英诗汉译活动寻踪[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魏恩文;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四首挽歌语言风格赏析[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孙媛;;试论吴宓诗学思想的研究现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贺敏;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张贺敏;学衡派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媛;现代性视域中的吴宓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玲玲;民国时期教授的生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敦恒;浅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李怡;无法圆满的悲剧——我看吴宓及其文化理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玲玲;关于“学衡”诸问题之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蒋书丽;学衡派的道德价值[J];书屋;2004年11期
3 张宪文;学衡派浅析[J];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04期
4 ;《中国比较文学》编辑委员会[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1期
5 季羡林;贾植芳;乐黛云;约翰·迪尼;张京媛;佛克玛;陈巍;阿米亚·德夫;陈慰萱;马利安·高利克;刘清华;张隆溪;赵毅衡;;比较:必要、可能和限度(笔谈)[J];读书;1991年02期
6 杜春荣;齐余;;辛勤耕耘 奋力开拓——刘介民中西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评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7 刘献彪;孙韩友;;略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J];齐鲁学刊;1987年05期
8 李相银;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方烈;“易经热”的随想[J];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02期
10 艾煊;官威官仪[J];领导文萃;199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宋志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3 柏峰;;孙犁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想[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于宏;;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以当代藏族文学为中心[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5 杨炳昆;;郭沫若与中外文化交流论纲[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6 安尔康;;映日荷花别样红——袭人身上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创新[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黎君;;鲁迅林语堂翻译观比较论[A];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丽玲;;生命之源:对苗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阅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文;;必须坚持“精华”、“糟粕”说[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10 武媛媛;;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洛阳师范学院 张宝明;对峙的意义:学衡派与新青年派文化论争再回眸[N];光明日报;2010年
2 李洁;史家眼光 宏微观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晓范;拓展传统文化的普及新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4 田里;开掘传统文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陈美寿 实习生 曹芳凝;“比较文学”时隔20年重回诞生地[N];深圳商报;2005年
6 楚风;唱响盛世之音[N];光明日报;2007年
7 张志忠;别有幽情暗恨生[N];文学报;2007年
8 蔡慧;学术大众化并非媚俗戏说[N];文汇报;2008年
9 解玺璋;历史文化传统阅读向何处去[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南帆;传统与本土经验[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书丽;论吴宓中西融合的文化理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树芹;唐代涉医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晓恒;五四乡土小说与八十年代寻根文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5 吴妍妍;作家身份与城乡书写[D];苏州大学;2006年
6 刘宁;当代陕西作家与秦地传统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蔺春华;王蒙文化人格论[D];兰州大学;2006年
8 王姝;多元哗变下的“史诗性”重构[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珏荣;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婕;重估《学衡》[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欣;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意识[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同涛;三教文化与莫言小说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魏来;诗的转向:论郑敏后期诗歌的“传统”在场[D];西南大学;2009年
6 周永平;论老舍创作的怀旧情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文基梅;学衡派对儒家传统的坚守[D];西北大学;2003年
8 冯迅燕;论叶广芩创作的悲剧意蕴及叙事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林;林黛玉与植物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金淼;徘徊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张恨水小说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7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1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