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

发布时间:2018-04-07 18:17

  本文选题:抒情传统 切入点:陈世骧 出处:《当代文坛》2012年02期


【摘要】: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转向中,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率先运用"差异性"理论,提出"中国抒情传统"的构想,开启了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新路向。文章重点关注这一创构的两个问题:文类理论与考据方法。前者揭示"抒情传统"的观念背景和比较语境,重点关切经由中西文类理论引发的文学传统的不同路径;后者则以中国文学的"抒情源头"为考察对象,揭示陈世骧的国学背景及其研究方法间的关联。
[Abstract]:In the 1950s, in the turn of "parallel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hen Shixiang, a Chinese-American sinologist, took the lead in applying the theory of "differ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which opened a new wa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This paper focuses on two problems of this creation: literary theory and textual research method.The former reveals the conceptual background and comparative context of "lyric tradition", and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paths of literary tradition trigger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while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lyric source" of Chinese literature.To reveal the background of Chen Shixiang's Sin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research methods.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JJD750.11-44211 广东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现代文艺学建构中的中国古代文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ZD750001)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途之一——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美学抒情传统的研寻[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香云;;在高雅与世俗之间对自由人格理想的追寻——晚明文人心态新论[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2 张夸;;以张岱为例浅析明末清初思想的异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3 翟勇;;明嘉、隆时期佛道思想的日常化——以松江士人何良俊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蒋玉斌;;明代中晚期小说与士人的淑世心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妥建清;;论晚明士人自放生活的颓废审美风格[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6 杨际开;;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探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建武;李冬山;;《金瓶梅》人性观与明代中后期“克己复礼”思想无关吗?[J];江淮论坛;2006年06期

8 李玉宝;;晚明闽派对王世贞复古思想接受探微[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李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试析《菜根谭》闲适人生观[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刘东超;;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的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孙文秀;曹学Oz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5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关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崔传爱;袁宏道禅学思想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元元;陈继儒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杨宏;论《情史》的“情”与“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玺;冯梦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宋媛媛;《胡应麟诗集》校注[D];湘潭大学;2011年

8 尹颖群;《胡应麟文集》校注[D];湘潭大学;2011年

9 项聪颖;明代文学思潮视域下的八股文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雪飞;“三言”中的情教观[D];宁波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杭伦;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J];文艺研究;2005年02期

2 陈涵平;历史的探寻与美学的沉思——读饶們子教授的《比较诗学》[J];学术研究;2002年07期

3 魏娟;;浪漫主义在中国[J];文教资料;2006年18期

4 孟宪浦;比较诗学会走向“全球性诗学”吗——关于比较诗学终极价值的思考之一[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杨乃乔;;《比较诗学与跨界思考》后记[J];东吴学术;2011年01期

6 蒋艳萍,郑方超;论比较诗学的“比较”内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何明星;《比较诗学》的理论基础、开放姿态及其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王永豪;;诠释学视野下的比较诗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王琢;;20世纪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黄汉平;比较文学的创新与超越——饶們 子教授的《比较诗学》及其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颐武;;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谢冕;王光明;白倩;;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艰难前进[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3 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高楠;;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7 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8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9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10 关山;;神话历史化与中国文学品格——兼论神话教学的缺憾[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勇 杨志;中国文学应有自主创造的能力[N];文艺报;2005年

2 记者 邢晓芳;中国文学应多一些质朴感[N];文汇报;2000年

3 记者 袁f^;《中国文学编年史》编成出版[N];人民日报;2006年

4 文学所 郑永晓;成长中的学科门户网站——“中国文学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玉 实习记者 吴婷;抵达世界不同文明体系的心灵深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詹达;图史互证,树立中国文学新坐标[N];光明日报;2006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张贺敏;书写有尊严的打工生活[N];深圳商报;2006年

8 黄文山;海风吹拂下的《福建文学》[N];文艺报;2006年

9 ;评《中国文学排行榜》[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张涛;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2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4 叶辉;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复旦大学;2004年

5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6 金哲;朴齐家诗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7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一帆;中国抒情传统的海外建构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汝良;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D];青岛大学;2007年

3 王娴;佩列文作品在中国[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薛诚;论梅里美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D];同济大学;2008年

5 薛岚;试论梅花诗中的中国与日本[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瑜;有情的台湾[D];辽宁大学;2012年

8 千光玉;梅湖陈o曈胫泄难е亓芯縖D];延边大学;2011年

9 金福花;《阳村集》与中国文学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左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20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20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