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区分的新旧:民初国学派别的异与同
本文选题:国学 + 国故学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摘要】:在民初趋新学者的认知中 ,2 0世纪 2 0年代的国学机构有三类 ,即赛先生的“国学”、冬烘先生的“国学”和神怪先生的“国学” ,分别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无锡国学专修馆和上海同善社的国学专修馆为代表 ,前者总试图区分于后二者。但当时还有一些较难纳入这三类的国学机构 ,比如东南大学的国学研究院就与北大国学研究所异中有同。而更年少的新人物甚至连北大派国学也不予承认 ,他们认为治国学者皆不“科学”。与趋新学人意愿相反的是 ,由于各类国学机构研究的对象接近 ,整理国故客观上多少起到了沟通新旧的作用 ;但新派对旧派有意识的排拒远胜于基本是无意识的沟通 ,“国学”一名终于不立 ,不得不在反对声中逐渐淡出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ions in the early 1920s, namely, the "Chinese studies" of Mr. Sai, the "national studies" of Mr. Dongwei and the "Chinese studies" of Mr. Shenwei, respectively,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uxi Guoxue Special School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anghai Tongshan Society, the former always tries to distinguish the latter two. At that time,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some institutions which were difficult to incorporate into these three groups. For example,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was different from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Even the younger Chinese did not even recognize the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which said that governing scholars were not "scientific." Contrary to the will of the scholars, becaus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various kinds of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ions, sorting out the country's reasons objectively plays a role in communicating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but the conscious rejection of the old and the new parties is far better than the basic un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One of the "Chinese Studies" finally failed to stand up and had to fade out in opposi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志田;民初趋新学者眼中的国学之“资格”与排他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2 叶瑞昕;国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一场自救运动——论20世纪初的保存国粹思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赵东亮;中国共产党与中华先进文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张三夕;关于学术发展与发表制度的哲学思考(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6 陶飞亚,梁元生;《哈佛燕京学社》补正[J];历史研究;1999年06期
7 黄晏妤;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程kW,谈火生;分科设学和清末民初中国的学术转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田嵩燕;国内近十年来晚清国粹派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王先明;关于晚清的“新学”与“旧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克武;;魂归何处?——梁启超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再思考[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媛媛;;兼收并蓄”下的“新旧之争——1917—1919年北大内部国故派与新文化派的对峙[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毅;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中山大学;1999年
4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6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春汛;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程;近代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淑梅;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理论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金红;福州地区基督教建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4 付婷婷;被边缘化的韵文[D];广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2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3 罗志田;西方学术分类与民初国学的学科定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新;杨文和;;谈国学《兰亭》石刻[J];中国历史文物;1984年00期
2 华国学,南昌龙;评复古国学创始人贺茂真渊及其哲学的特征[J];哲学研究;1985年12期
3 傅振伦;民国时期国内古籍整理述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01期
4 胡寄樵;;“章氏国学讲习会”创于何年?[J];安徽史学;1988年04期
5 ;李忷扬先生赠书家乡 促进中华国学之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03期
6 林漫宙;从《国学概论》看章太炎研究国学的得失[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7 黄佐腾;走在学雷锋的大道上——记全国学雷锋标兵、共产党员廖长春[J];江西教育;1993年03期
8 袁行霈;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9 季羡林;国学、政治和二十一世纪的“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10 何满子;“国学”解[J];w,
本文编号:1812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1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