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统宗与国渣——论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
本文选题:章太炎 + 国学 ; 参考:《天府新论》2014年02期
【摘要】:章太炎晚年治国学由求真转向致用,强调国学的目的是修己治人。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孝经》、《大学》、《儒行》和《丧服》,称之为"四经",以为它们乃六经之要旨,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以此提倡儒家的孝道、礼制和伦理道德,试图改变世道民心。"国学之统宗"即使在国粹派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它在国学运动新倾向成为主流之后是国粹主义存在的一个极端,是最"国渣"的典型。我们回顾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对于认识近年国学复兴出现的国粹倾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Abstract]:In his later years, Zhang Taiyan changed from seeking truth to using, emphasizing that the purpose of Chinese culture was to cultivate oneself and govern people. He chose "filial piety", "university", "Confucian practice" and "mourning clothes" from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called them "the four Classics". He thought that they were the tenets of the six Classics, the convergence of all things,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us advocating th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tiquette, and ethics. Trying to change people's minds. " Even in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ol "is not accepted. It is an extrem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quintessence after the new tendency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movement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and is the most typical example of the" national dregs ". Our review of Zhang Taiyan's concept of Chinese culture in his later yea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ndency of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分类号】:B259.2;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桃坊;;国学运动新倾向述评[J];学术界;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智频;解心释神:从现代新儒家看庄子的功夫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王光和;;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马克锋;梁启超与传统墨学[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4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沈寂;;五四运动前皖人与北京大学——兼论陈独秀的革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姚国建;李桦;;走出背离传统的误区——对中国新诗发展路径的反思[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张学智;熊十力与牟宗三关于《大学》释义的辩争——以《读经示要》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李清良;许扬男;;马一浮对熊十力《尊闻录》之异议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张云飞;;历史学含义的五个维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龚友德;;孝与当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2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5 马亮宽;;傅斯年的自由社会主义思想论析[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汪禄应;;中国语文革新视域中瞿秋白与胡适的比较研究[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六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6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智慧;《豆棚闲话》与“三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万鹏;俞平伯散文创作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云;饱饫薰习下的自觉传承[D];南昌大学;2010年
6 尹娣;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欣欣;《新小说》:“小说界革命”的重要阵地[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桃坊;;国学辩证[J];学术界;2007年06期
2 谢桃坊;;古史辨派在国学运动中的意义[J];学术界;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新;;为晚清以降的国学思潮立此存照——写在《国学档案》前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0期
2 张美宏;;百年国学 山右承传[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年12期
3 冯天瑜;;对时下国学讲习的期待[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4 ;国学在山西[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年12期
5 陈斐;;国学与国家文化安全[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6 孙占国;;关于“国学热”的断想[J];红旗文稿;2008年01期
7 罗文东;;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国学的命运[J];国学;2011年05期
8 张美宏;;刘毓庆:讲“国学”旨在保护人类的两个家园[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年12期
9 龙敏;略论章太炎的文化指归与政治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谢桃坊;;中国古典文学与国学[J];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谢金良;;关于国学研究的若干思考[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李庆本;;国学研究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3 陈绛;;从“中学”到“国学”——兼论国学的现代性[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4 葛志毅;;序:“国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之建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5 任俊华;;倡导“华夏新国学”之缘起[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国学论衡》宗旨[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7 纪宝成;;接续文脉 重振国学[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楼宇烈;;国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赖品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佛教对现代科学及基督宗教的回应[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梦溪;“国学”缘起:民族的回望与内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顾家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也谈国学争鸣的历史论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爽;“特色中华国学”溢彩鹤乡[N];盘锦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瑞英;国学研究论坛呼吁汉字传承必须保持稳定[N];光明日报;2009年
5 林存光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也论国学研究的态度、立场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陈一鸣;万万不能化“神奇”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7 记者 张微;第二次“国学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江苏 于立生;国学 该不该斤斤计较其名位[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整理 戴金波 邓梦军;国学=中国古典学[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潇潇 张飞岸;宽正·沉潜·广大·高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専喜红;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明;章太炎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2 李晶;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欧阳小红;国学院的发展及办学特色探析[D];厦门大学;2008年
4 隋杰;由蔡志忠国学漫画《世说新语》看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D];北京印刷学院;2013年
5 王素贞;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颖鑫;清华国学研究院发展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才爽;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热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陈东;大学国学教育的价值与现实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谭溪;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发展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10 范亚雄;中国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67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6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