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与日本文化
本文选题:中国国学 + 汉文化 ; 参考:《东疆学刊》2008年02期
【摘要】: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煌,仍是大和民族的自豪。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to Japan made the national civilization of Daiwa civilized, and the Han culture melted into the soul of the Daiwa natio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becam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Japan. Japanese militarism is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Daiwa nation nurtured by Confucian culture. It is the pride of Daiwa's nation to take more steps from Confucianism to absurdity and stifle civilization, and to reflect on history and revive the brilliance of Confucian culture.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分类号】:G122;G1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壁画初探[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4期
2 孙太初;明初流寓云南的日本僧人[J];思想战线;1980年03期
3 关德栋 ,周中明;论子弟书[J];文史哲;1980年02期
4 王兵翔;试谈楚文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5 穆鸿利;完颜希尹——女真族著名的将军、丞相和学者[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孙星群;“花儿”修辞及其与汉文化的交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7 张邻;哥舒翰降敌原因质疑[J];齐鲁学刊;1981年06期
8 李觉非 ,潜明兹;老舍是交融满、汉文化的典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9 严绍(汤玉);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10 ;河南汉画研究组成立[J];中原文物;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过竹;;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与苗巫文化[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赵家新;;《黄帝内经》比喻的文化内涵[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3 宣景文;;试论汉文化心理与谚语的语言模式[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刘静敏;;略论亲昵称谓的结构类型和选择制约[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5 张锡禄;;白族姓名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6 胡维芳;;新疆维、汉族大学生自我概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刘宁;;谈汉文化的汉语表征[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8 蔺荪;曹立舸;;“通繁达简”——电脑辅助简化字学习系统[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9 李凤山;;论长城带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地位[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蓝达居;;霞浦县畲族节俗述议[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佳雁;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N];北京日报;2000年
2 贾庆元 苏肇平;萧县破阁抢救发掘百余座汉墓[N];中国文物报;2000年
3 刘玉凤;文化动力论[N];湖南日报;2000年
4 高永久;城市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5 兰州大学历史系 高永久;论城市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N];人民政协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李成生;千锤百炼铸“合金”[N];云南日报;2000年
7 金卓桐;纳西族汉文化及书法艺术的起源[N];云南政协报;2000年
8 刘增林;“我是中华民族那个纲,,满族那个目”[N];中国民族报;2001年
9 武沐 王希隆;多元共存 兼容并蓄[N];中国民族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石雨;项羽故里振雄风[N];华东旅游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仟年;越南古典诗歌传统的形成——莫前诗歌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2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彦明;李奎报散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兵;《洪范》诠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张胜冰;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廖冬梅;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D];新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红;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袁眉;礼文化和汉语言系统[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何杰民;论纳兰性德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马桂珍;名士与遗民双重人格的展示——论张岱的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秦慧颖;福建古代的动物神灵崇拜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7 苏静;汉语称谓语的泛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蔡燕;论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政文;俄语的明喻及其传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胡晓;英汉文化道歉语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83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8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