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孔子论道:归真大境界,无可无不可

发布时间:2015-04-06 13:10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关键词:孔子论道,归真大境界,无可无不可,国学经典教育论文
 
    【译文】:古今被遗落的人才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的志向,辱没自己的身份,但是言语还合乎伦理,行为也经过思虑,那也算是难能可贵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自身行为还算符合清廉,隐居的举动也符合道义的权变。我就和他们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真人向道,人在世间,心在方外。真人明德,凡事顺其自然,决不勉为其难。真人待人,多找自己的原因,不找他者的原因。真人处事,既可以为,也可以不为;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世间的人事,是上天注定中的人事。就像一台戏,无论它有多么复杂的情节,或是多么戏剧性的变化,都由剧本预先编定。上天是编剧与导演,众生都是演员。不管众生乐意与否,他都必须由着剧本来。宇宙苍穹是更大的一台戏,那由上天的上天编定。编定都不随意,而须谨遵宇宙的特性与规则。所以世间,你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出生,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遇见此人,为什么在哪月哪日亡故,都是定数。
    明德、向道之人,大都明白此理。当他们超然尘外、接近大真之人的标准时,他们就豁然开朗:原来人生并不由着你的能力与愿望来安排,而是由着生命的整体罪业与德分来安排;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不偶然,都不可有可无,都得非发生不可。那么于真人而言,什么事做了,那是上天要求做的;什么事没做,那是上天不曾安排;什么事那样做了,那是因为就该那样做;什么事这样做了,那是因为就该这样做。
    真人为什么大自在?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世间万物,都不是上天股掌中的物什。怎么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内心深处,动的念是否真诚,发的愿是否善良。
    孔子曾向老子问学。老子为他送行时说:“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都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贪念,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些对你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
    孔子向弟子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常被人钓上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是常落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爱风里去就风里去,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孔子在向老子求教的年纪,还不曾悟道。当他知命、耳顺、随心所欲之后,其实也和老子一样自在。只是对于众生,必须在儒、道共存的情况下,才能各自得到合宜的教化。所以,孔子不能效仿老子去走一条避世的道路,他的使命就是留下做人的道理与标准。老子对孔子的言语,其实就是帮助他打破人为的许多障碍。除开对大道的坚持与体认,人所设定的任何条件,都可能成为死结。


本文编号:18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a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