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文学语言的革命与撤退
本文选题:纯文学 + 先锋文学 ; 参考:《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摘要】: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行新叙事话语的实践,它的对文学史的贡献主要缘于它这一"语言反抗"的起点。李怡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围绕"启蒙"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启蒙"到反启蒙背景上"国学"的提出再到"新国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贺芒认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文学"近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对作家底层身份的强调,使打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但其艺术上的异质性元素则始终未获得承认。袁联波认为,建立成熟而富于民族意味的"写意戏剧"是一百年来中国戏剧家们的梦想,这一观念折射出的是中国戏剧界企图借助其来更新戏剧观念、开阔戏剧视野的文化策略。
[Abstract]:Chen Guoen believed that the "pure literature" advocated by China in the 1980s was put forward in the background of opposing political interference in literature after the 1990s, the pure literature gradually lost its original critical object and became an excuse for writers to alienate the people's life. He Xizhang thinks that "pioneer literature" is the practice of new narrative discourse through recessive language revolu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literary history is mainly due to its starting point of "language resistance". Li Yi and others believe tha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series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ese social culture around the ideal of "enlightenment". From "enlightenment" to "anti-enlightenment", the pro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new Chinese culture" reflects the spiritual evolut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He Mang believes that the "literature of working", which origin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recently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identity of the writers at the bottom has made the literature of part-time workers have a great social effect. However, the heterogeneity of its artistic elements has never been recognized. Yuan Lianbo believed that it was the dream of the Chinese dramatists to establish a mature and national "freehand brushwork", which reflected the attempt of the Chinese theatrical circles to renew their theatrical concepts with the help of the "freehand brushwork". Cultural strategies to broaden the horizons of drama.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兆忠;;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纪要[J];文学评论;1989年01期
2 陈晓明;笔谈:九十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创作与批评——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明工;“新时期文学”运动形态试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程光炜;;如何理解“先锋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2期
3 李平;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饶先来;;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表征和影响的再审视[J];滇池;1999年12期
5 洪治纲;;先锋:自由的迷津——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先锋小说所面临的六大障碍[J];花城;2002年05期
6 黄健;;不薄名人爱新人——《钟山》与新时期文学的传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夏楚群;;尴尬的转向——回望“新写实小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管宁;时空结构与美感形态生成——对于个人化写作叙事方式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2年04期
9 张伟栋;;去政治化与先锋小说[J];上海文化;2009年04期
10 曹小娟;;解构的力度与价值的失衡——重评新写实[J];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善明;中国现代小说本体论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于启宏;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苏晓芳;论新世纪小说的大众文化取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纳新;新时期(1976-1989)的《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D];复旦大学;2009年
6 陈小碧;回到“事物”本身[D];上海大学;2009年
7 俞敏华;形式的表象与深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妍妍;交叉、断裂与文学可能性[D];北京大学;2011年
2 邓晶晶;格非小说创作转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蓉;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形式之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贲越;新时期以来改写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刘永春;无望的飞翔[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谦;精神的超越与审美的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于沐阳;社会转型语境下世态民生的真实抒写——新写实小说论[D];延边大学;2004年
8 何滢;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谷大川;由“雅俗共赏”透析文学的传媒消费[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鸿燕;论先锋小说的“审丑”[D];暨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怡;康莉蓉;;新时期文化思潮中的“启蒙”、“国学”与“新国学”[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2 贺芒;;“打工文学”:在社会效应与美学合法性之间[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3 何锡章;鲁红霞;;“先锋小说”:文学语言的革命与撤退[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4 袁联波;;从“写意戏曲”到“写意话剧”[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5 王晓华;;先锋文学真的不需要思想性吗?——与作家残雪商榷[J];艺术广角;2007年02期
6 乔焕江;;文学:从“是什么”到“怎么样”[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7 艾伟;;小说的社会反思功能[J];上海文学;2005年12期
8 王晓华;;先锋文学真的不需要思想性吗?——与残雪女士商榷[J];扬子江评论;2007年01期
9 吴秉杰;;两种不同的文学话语——论通俗文学与“纯文学”[J];文学评论;1990年02期
10 张颐武;;先锋二十年沧桑岁月[J];山花;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治纲;;捍卫先锋,就是捍卫文学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2 程光炜;;历史重释与“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4 伍方斐;;后现代欲望叙述的解构特征与当代文学的转型[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下半月刊”,想说爱你不容易[A];中国期刊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运抟;;象征中的现实世界——评《望粮山》[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7 何换生;王达敏;;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何玉茹;;关于小说的发言[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9 蒙慕秋;;《边城》现象与苗族文化[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贺敏;陆天明:反腐文学不低于“纯文学”[N];深圳商报;2005年
2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周薇;当代纯文学的困境与出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燕 子;青春文学应该是阳光的[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剑龙 洪玲;回归纯文学[N];文学报;2003年
5 丁丽洁;“要给思想家们讲讲文学常识”[N];文学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小说选刊》变脸引发“纯文学”争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陈熙涵 柳青;纯文学也兴“同步出版”[N];中华新闻报;2006年
8 残雪;涌动的暗流[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俞小石;纯文学里有最深的世俗关怀[N];文学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任晶晶;时尚化未能拯救纯文学刊物[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洪治纲;反叛与超越[D];浙江大学;2005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雅玲;精神的追问[D];苏州大学;2007年
5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滕翠钦;被忽略的繁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海霞;危机下的文学图景[D];上海大学;2007年
8 练暑生;如何讲述“文学”的故事:民族的和现代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晓琴;中国先锋小说精神血统和文本来源的考辨[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郑纳新;新时期(1976-1989)的《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素萍;从新时期纯文学的流变看文学与时代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2 周航;打工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靳婷婷;《收获》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D];青岛大学;2007年
4 刘晨芳;当代文学观反思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吴舒洁;“现代主义”与1980年代的文化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美芳;戏剧“写意”析疑[D];厦门大学;2002年
7 耿芳芳;福柯作者理论及其在中国先锋文学中的表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吕国中;余华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4年
9 王云芳;先锋文学与文学期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玮;从左翼文学到纯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50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5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