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关于“整理国故”问题的研究综述
本文选题:整理国故 + 国学热 ; 参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摘要】:受前几年国内学术界、思想界"国学热"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度升温等现象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力的以旧学整理为主要内容的"整理国故"运动,在2000年前后再度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国内学界的重视,引起了众多学人的关注并参与研究,这与建国之初"整理国故"在国内学术研究中备受冷遇和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相关的一些新材料、新观点和新著述也纷纷问世。在新的研究视野里,整理国故不再是"狂舐千年枯骨",而是"以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反对对主义的迷信,反对对思想的独断与专制,在学术上、政治上均有重大的意义"。整理国故并非回到"晚清",而是发展了晚清以来存疑平等的学术精神,其主旨是"再造文明"———创造新文化。在反思顾颉刚发起的疑古辨伪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某些全盘否定的偏激态度和治学观、阐述其学术思想和活动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更指出疑古辨伪运动并非以破坏古史摧残民族自信为职志,而是要通过祛疑以坚信,去伪以存真,最终在伪古史系统的废墟上重建科学的真古史。这些都把"整理国故"的研究日趋推向客观与深入。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phenomenon of "national studies craze" and cultural conservatism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movement of "sorting out the national heritage" with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old academic collation around the 1920s was quite influential. Around the year 2000,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especially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paid attention to it again, and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research. This contrasts with the cold reception and criticism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some new materials, new ideas and new works are also pu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In the new research field, sorting out the country is no longer "licking the bones of a thousand years", but "opposing the superstition of doctrine and the arbitrariness and despotism of thought with scientific spirit and method is of great academic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Sorting out the country is not a return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spirit of dubious equality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main idea of which is to "recreate civilization"-to create a new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radical attitude and view of scholarship adopted by Gu Jiegang on some totally negative attitude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xpounding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his academic thought and activities,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his academic thoughts and activities. Moreov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ovement of antiquated falsehood does not aim at destroying th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of ancient history, but by dispelling doubt to firmly believ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truth and finally reconstruct the true history of science on the ruins of the system of pseudo-ancient history. All these have pushed the study of "collation of national heritage" more and more objectively and deepl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内安全研究中心
【分类号】:K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勇;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J];学术月刊;2000年05期
2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J];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3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4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5 罗志田;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6 张越;对信古、疑古、释古说的重新认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存奎;北京大学与中国民俗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赵夏;顾颉刚先生对边疆问题的实践和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4 周长松;析二三十年代胡适的“全盘西化”论[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5 杨齐福;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的转型[J];东方论坛;2003年05期
6 董德福;简评二十年代的两份“国学书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罗志田;民初趋新学者眼中的国学之“资格”与排他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涂怀京;胡适教育法制思想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徐改平;《新青年》时期的胡适与鲁迅[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0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左玉河;;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近代中国学术转型中的民族主义情结[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罗福惠;许小青;;对近二十年民国学术史研究的回顾[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3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王东杰;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四川大学;2002年
4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邱巍;吴兴钱氏家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陈怀琦;语丝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冯峰;“国难”与“思想界”[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茜;整理国故: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肖太福;胡适自由主义法律思想述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冒建华;胡适“诗国革命”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谈晓洁;勇于造命的女学者——陈衡哲生平及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超;论胡适的文学理论与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海红;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10 马骋;论“易卜生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2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3 罗志田;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J];开放时代;2000年09期
4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和;胡适一九二四年在辽宁的两次讲演[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5期
2 钟敬文,张岱年,季羡林,任晓东,乐黛云,任继愈,傅璇琮,冯天瑜,汤一介,张清常,杨庆华;《中国文化研究》出版座谈会纪要[J];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03期
3 ;评第二次文化热的“话语转换”[J];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05期
4 宋小庆;近代“国学热”的兴衰[J];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09期
5 周溯源;关于“国学”研究和讨论中的几个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07期
6 辛冠洁;应该更加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J];孔子研究;1995年02期
7 陈来;“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J];孔子研究;1995年02期
8 钱逊;国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孔子研究;1995年02期
9 张永;继往为开来 革旧以开新[J];孔子研究;1995年02期
10 胡伟希;少一点独断论,多一点宽容精神[J];孔子研究;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育红;;我国古籍出版50年概说[A];中国编辑研究(2003)[C];2003年
2 王思义;;从“李约瑟难题”到中国哲学的当代思考[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楠森;重视中国当代文化源头活水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2 童庆炳;“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与九十年代的“国学热”[N];光明日报;2000年
3 姚文放;给美学注入现代的血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罗传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化史研究概述[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孙若风;人文知识分子的产业之志[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李连科;如何看待儒学价值[N];光明日报;2001年
7 骆玉明;说起那些名字[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傅正乾;鹧鸪声声应须听[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唐莹 张琨;古典文学是“热”还是“冷”?[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王君琦;保守主义在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2年
,本文编号:1974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7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