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究竟是什么
本文选题:纯文学 + 先锋文学 ; 参考:《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摘要】: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行新叙事话语的实践,它的对文学史的贡献主要缘于它这一"语言反抗"的起点。李怡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围绕"启蒙"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启蒙"到反启蒙背景上"国学"的提出再到"新国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贺芒认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文学"近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对作家底层身份的强调,使打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但其艺术上的异质性元素则始终未获得承认。袁联波认为,建立成熟而富于民族意味的"写意戏剧"是一百年来中国戏剧家们的梦想,这一观念折射出的是中国戏剧界企图借助其来更新戏剧观念、开阔戏剧视野的文化策略。
[Abstract]:Chen Guoen believed that the "pure literature" advocated by China in the 1980s was put forward in the background of opposing political interference in literature after the 1990s, the pure literature gradually lost its original critical object and became an excuse for writers to alienate the people's life. He Xizhang thinks that "pioneer literature" is the practice of new narrative discourse through recessive language revolu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literary history is mainly due to its starting point of "language resistance". Li Yi and others believe tha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series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ese social culture around the ideal of "enlightenment". From "enlightenment" to "anti-enlightenment", the pro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new Chinese culture" reflects the spiritual evolut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He Mang believes that the "literature of working", which origin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recently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identity of the writers at the bottom has made the literature of part-time workers have a great social effect. However, the heterogeneity of its artistic elements has never been recognized. Yuan Lianbo believed that it was the dream of the Chinese dramatists to establish a mature and national "freehand brushwork", which reflected the attempt of the Chinese theatrical circles to renew their theatrical concepts with the help of the "freehand brushwork". Cultural strategies to broaden the horizons of dram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胡玉鸿;;“自然人”的社会与“自然人”的法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晚霞;一个迷失于真善美三维中的现实女人——从本体论分析包法利夫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陈全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社会学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陈望衡,吴海伦;观: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胡家祥;试辨康德界定审美活动的偏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胡经之,李健;风骨: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肖双荣;;康德审美判断模型论[J];求索;2005年11期
10 毛明;《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4 袁建新;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7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8 尹松波;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治伟;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永久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王泽庆;论“美是道德的象征”[D];安徽大学;2004年
3 尤强;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耿余;试论《海鸥》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美学体系形成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4年
5 宋书强;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刘燕飞;在传统底蕴与现代品格之间[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8 伍英鹰;自然与艺术的灵光辉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康大维;企业价值观的深层解读及理想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培延;新左派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苑中;;文学之胃[J];作品;2011年08期
2 张霞;;迷失在时间中的“缺席者”——论格非小说的时间与人物设置[J];东岳论丛;2011年06期
3 陈鹏;;文学奖项的公信力[J];w,
本文编号:1983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8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