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07 18:48

  本文选题:国学 + 自我批判 ;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摘要】:"国学热"在21世纪再度兴起,引发学界对国学问题的新一轮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国学"的定义及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争论反映了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的历史命运及未来前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进行冷静思考和理性探讨,引导传统文化进行自我批判和现代转换,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应对现代性的挑战,是中国学术界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我们组织了本组专题文章。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国学热"现象的历史必然性、国学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性格、国学的定位及其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界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曙光认为,国学之"学"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儒学的仁道思想是其鲜明体现。通过对仁道思想的继承和扩展,不仅可以为现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有助于建构现代社会乃至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与整体,并与现代学术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解现代学术的弊端,但这必须经过基于唯物史观的文化与学术的充分"自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干春松提出,国学的最佳定位是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意识到学术传统的独特性和中国自身价值立场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拒绝西方的学科体系才能有效地延续本土文化的精神,强调国学的目的是超越国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赵林从三个方面反思当下的"国学热",认为"国学热"是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来指导国学的自我批判和时代更新,是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最必要和最关键的环节。
[Abstract]:In the 21 st century, the "fever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is rising again, which leads to a new debate on the issue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debate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It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fate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wave. With the attitud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long-running debate is considered calmly and rationally, lea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elf-criticism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rebuilding the spiritual homela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and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 It is the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Chinese academia. To this end, we organized this group of feature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e fever",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function and boundar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Zhang Shuguang, a professor at the Center of value and Culture Studies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lieves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is centered around "man", and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benevolence and Taoism is its distinct embodiment.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and expansion of benevolence, it can not only provide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modern Chinese people to settle down, but also help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whole of modern society and eve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nd form a positive interaction with modern academic, to a certain extent, to help eliminate the drawbacks of modern learning, but this must be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ed on the culture and academic full "consciousness". Qian Chunsong,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at the bes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to make us realize the uniqueness of academic trad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own value stand a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western discipline system must be reject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inue the spirit of local culture, emphasizing that the purpose of Chinese culture is to transcend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Zhao Lin,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Wuhan University, reflects on the current "fever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and thinks that the "craze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global trend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Confucianism as the main bod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pirit of Marxism is used to guide the self-criticism and the renewal of the times. It is the most necessary and crucial link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G1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海婴;论中国建筑中虚形空间的意义[J];安徽建筑;2001年02期

2 刘小彪;全球化下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J];阿拉伯世界;2002年02期

3 宋庚一;美国媒体对伊斯兰世界的形象建构——以《时代》周刊个案为例[J];阿拉伯世界;2004年02期

4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5 王勇辉;美国石油地缘战略与中东地区安全[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6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何芳川;;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艺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于春苓,杨超;评国际冲突根源研究范式之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文;;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意识问题[A];新形势下的对外经贸合作——新形势下中国与日韩经济技术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建新;霸权体系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3 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研究:一种博弈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4 马峰成;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6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周颖刚;中国股市效率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君;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2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3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兰喜阳;关于新世纪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马宏伟;冷战后东亚安全形势和对我国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周一鸣;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与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若钢;全球化趋势认识误区的理性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马俊平;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评析[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9 曹赛先;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D];湖南大学;2001年

10 黄筱瀛;双语教育态度与民族文化认同[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瑞贤;;"国学":坚守最后的文化薪火[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5年02期

2 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年01期

3 秋风;;“国学”,是哪些“国”与“学”[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07期

4 ;季老谈“国学”[J];政协天地;2009年09期

5 常崇宜;;谭平、万平新著《国学经典导论》读后[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钱文忠为奥迪客户讲授“国学与国运”[J];温州人;2010年23期

7 蔡成瑜;;西湖畔的国学殿堂[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1年03期

8 黄秋平;;国学:积极振兴还是全面复兴——兼论国学的价值思想[J];艺术评论;2006年09期

9 张永;;“国学”的历史流变及升温原因简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6期

10 宋立林;崔海鹰;;导学之良师 登阶之益友——读《国学新读本》丛书[J];孔子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穆;;浅谈国学、医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2 楼宇烈;;国学百年启示录[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什么叫国学热——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4 ;编后[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杨文禹;;国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其推广[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6 ;《国学论衡》稿约[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7 马荣春;;“特色中华国学”的时代风采[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陇菲;;文心一脉,,不绝如缕 贺《国学论衡》第一辑出版[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9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稿约[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姚惠怡;提升“软实力”须振兴国学[N];东莞日报;2008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梦溪;国学和“六艺之学”[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秦文 实习生 梁永芬;国学,何时回到学校[N];华兴时报;2008年

4 万献初;重建国学学科的现代意义和价值[N];今日信息报;2008年

5 记者 周波;明年 全市中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N];成都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洪波;新知培养转深沉——李岩谈国学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封寿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大师[N];解放日报;2009年

8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薛涌;美国哪里有什么“国学”[N];东方早报;2009年

9 曹玲;汲取国学营养 助推企业发展[N];中国黄金报;2009年

10 录音整理 罗容海;国学是“理论”还是“看法”[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英;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玉娇;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聂宝梅;韩国乡校书院的儒家文化传承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郜国强;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经典解读类图书出版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2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92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6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