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热产生的原因_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

发布时间:2016-12-01 19:18

  本文关键词: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

 编者的话:近年来,神州大地掀起了国学热。社会科学界围绕着国学的内涵和外延、国学的定位和研究方向以及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2007年10月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学热与国学定位和前瞻”学术研讨会中,与会的一些专家学者表述了自己的学术见解。本刊特刊载其研讨内容,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国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我们希望通过辅仁国学研究所这一平台。在继承前辈学者风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国学的传承和普及,把国学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里面,同时致力于服务社会,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我们的贡献。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希望利用这一平台逐渐改变现有学科僵化分割的状况,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动,逐渐建立起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只有拥有这种通性基础,中国学术才能重新获得自己学术的个性。
  目前,国学研究的领域在扩大、深度也在加强,但还缺一个中国学术特有的性质,即通性的基础。缺少了这一基础,对未来学术文化的重建而言,人文积累就显得不足。这一点与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重建有关。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大学中建立的国学机构不应在已有的学科之外另建一个学科,而是应当推动各学科的交汇,促进学院学术和民间学术的交汇和融通,使这些国学研究机构成为学院学术与民众生活相结合的平台,从而逐渐形成共同的话题和视域。为中国学术建立自身认同的通性基础做出贡献。

论文代写


  近期我在《国学——中国学术之家》一文中,阐述了我对国学一些观点,近年来的国学热与上两次国学热(民国初年、20世纪90年代)不同。那两次主要局限在学院内,而这次国学热则是自下而上的。表现了整个中国的文化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于丹的论语热就是一个例证,反映了民众文化意识的转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明星,如今出现国学明星,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诉求,意义重大。说明国人在百多年的反思以后,历史记忆开始苏醒,文化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所以如今的国学热同前两次有很大的不同。
  相应地,学院学术也发生了变化,重新开始追求传统学术所具有的个性。过去有个提法,学术无国界,其实每个不同的文化系统的学术还是有个性的。《年度国学》中,李学勤先生就质疑于“学术无国界”的提法,认为学术还是需要保持其个性的。目前国学的研究,不论是范围还是深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领域里都出了很好的成果,但其中缺少一个通性的东西。学术应当是有分有通的,中国传统学术更加重视通性,强调人的成就,从人的基础上看待学问,这种通性正是中国学术的个性。西方的学者重视分。但以他的宗教关怀、人格教养和人生经历等来体现其学术系统的个性。长期的分科化使中国学术缺失了个性,也失去了其教化的基础。 论文网
  余英时先生在《儒学当代的困境》中认为。儒学的载体就是政治制度。这种提法有一个误区。事实上,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学术存在的基础,不仅仅在于制度,更重要的则是民间学术与民众生活发生的关联。中国传统学术最早就发端于民间,民间学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如孔子就是最早的民办教师。后来民间的学术成为官方意识形态,逐渐僵化,趋于形式化,教化的意义无法显现。之后。中国历史上民间学术又多次兴起。因为民间学术有着自由讲学、自由讨论的精神,在价值上有着自由选择的传统,所以它对民众的生活起着很大的作用。1949年以来,民间学术出现断层,我们的学术分科化、知识化,但和民众的生活没有了关联,原因就在于民间学术的断裂。近年来,民间学术有复兴的趋势,学院学术也在逐步民间化(因为它有了更多的自由精神),有了多元化的自由选择。我认为,大学里中国学研究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促进学院学术与民间学术的交汇。现代的社会分工以及民间学术的断裂。造成了目前民间学术水平较低,学院学术应肩负起帮助、扶持民间学术的责任;同时又使学院学术具有更大的自由精神。并且发挥其关涉世道人心的作用;进而凝聚成一个当代国学的价值系统,使国学成为中国学术之家。

论文网


  余敦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国学热是客观事实,当然也存在着反对的意见。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热潮,民间自发兴起,大学响应,政府支持推动。现在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国学”?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否则国学的概念就很难成立。撇开意识形态的看法来研究国学,我是支持的。国学的内涵是最重要的问题,它应该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复古或拥护专制主义、拥护王权。
  我对国学的态度是“感情上执著,理性上困惑”。感情上热爱国学,但在理性上如何把国学说得有条有理目前我还做不到,这便是我的困惑。经考证,“国学”一词,源自明治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要脱亚入欧,要全盘西化,这就激起了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反弹,“国学”“国粹”这两个概念便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时反对全盘西化派的产物。黄遵宪、梁启超等去日本后感受到当时的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问题,是全盘西化还是保存中国好的有特色的文化学术、搞中国文化本位?于是他们把“国学”的概念(指中国的学问)带回到中国,而且它一被搬到国内就参与到政治斗争中来,,其后百多年来国学的概念一直就与中国的政治斗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今天假若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地谈国学的话,是谈不清楚国学的。无论是拥护或反对国学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政治态度在里面。且不讲五四时代的国学,就讲“文革”之后,上世纪80年代反思“文革”,当时文化思潮的关键就在于要西化,以《河殇》为代表,认为长城、黄河代表着封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行了。崇拜西方蓝色的海洋文明,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专制文化,正是它才导致了“文革”的悲剧,必须坚决打倒。 论文代写
  到了90年代。自由化思潮被打下去了,国学开始兴起。北大的季羡林、张岱年等主持编写了一套国学丛书,但社科院院长胡绳在《历史研究》编辑部组织的纪念活动中公开表示反对,认为是复古。党内一部分开明的有地位的人也表示反对,认为中国需要的是科学、民主,而非孔家店,“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史上国学并没有在救国救民的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历史事实也的确如此。到了21世纪,首先是在民间自发地产生了一种对国学的强烈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人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对中国的文化做出定性,外国人关心中国文化特质的东西,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却说不清楚,由此使中国人迫切地感到需要补上中国文化这一课。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国学热更是迅速升温。因为,“和谐”的思想正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儒家、道家都讲究“和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

毕业论文网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毕业论文网 毕业论文 论文网


  本文关键词:国学热与国学的定位和前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1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1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