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诗学与情感政治——观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新文化观的一个维度
本文选题:梁启超 + 情感 ; 参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摘要】:1920年代梁启超将诗学纳入国学视野,发表了一系列与早年"三界革命"时代的文学观判然有别的著述和演讲。他从反对"科学万能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情感与科学理性的分界,并从确认文学的情感表现本质,张扬文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入手,通过中西文学比较,发掘"纯中华民族文学的‘美点’",以期光大固有的国民性,培养"新知识"和"新人格"兼备的现代国民,以此培养开创健全的现代政治的新主体。梁启超的情感诗学成为连通古今文学的通道,成为连接"宣传新文化"和"开拓新政治"两者的桥梁。同时,由情感诗学所彰显的梁启超的新文化观,与陈独秀和胡适等形成深具启发性和建设性的对话关系。
[Abstract]:In the 1920s, Liang Qichao brought poetics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ublished a series of other works and speech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opposing "scientific omnipotism", he emphasizes the boundary between emotion and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begins with confirming the essence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literature and publicizing the function of "emotion edu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beauty point" of pure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a view to enlarging the inherent nation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ing modern citizens with both "new knowledge" and "new personality", so as to cultivate the new subjects of creating sound modern politics. Liang Qichao's emotional poetics has become a link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and a bridge between "propagating new culture" and "opening up new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cultural view of Liang Qichao, which is manifested by emotional poetics, forms an enlightening and constructive dialogue with Chen Duxiu and Hu Shi.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6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7 刘劲松;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8 沈寂;庚子勤王运动的再认识[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9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10 张永;国会解散与进步党的分裂瓦解[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程郁;张和声;;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蓄妾恶俗的态度及其影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郑海麟;;黄遵楷与戊戌变法之关系[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8 沈寂;;庚子勤王理念新探[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9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易惠莉;;关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智勇;《改造》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欧阳湘;近代广东司法改革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3 吴静;《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李新丽;中国近代报刊与人的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9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宋荣超;20世纪初政论报刊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期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彭雷霆;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柴松霞;出洋考察团与清末立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敬敬;黄群宪政实践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4 屠艳;梁启超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5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明力;戊戌维新时期的国防思想及实践[D];新疆大学;2010年
8 董炎;从传统到现代[D];苏州大学;2010年
9 黄伟;反思与回归—梁启超儒学思想的嬗变[D];河北大学;2008年
10 角文婷;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奠基[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国翔;庞滔滔;;陈独秀祝寿——赠文又赠联[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10年01期
2 蒋寅;;理论的巨人 批评的矮子——漫说王夫之诗学的缺陷[J];文史知识;2010年03期
3 夏可君;;失踪者的诗学[J];诗林;2010年01期
4 徐亚慧;;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论线条在造型艺术中的审美功用[J];北方作家;2010年01期
5 黄兴涛;;“支那”[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10年01期
6 陈明远;;北大三兔[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0年01期
7 吴令华;;“我最看重的是这本”[J];读书;2010年02期
8 谢进东;;梁启超史学思维中的“现代性”理路及其悈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邵建;;清政府最后的时间表[J];读书;2010年02期
10 郭刚;;论梁启超的国民启蒙逻辑历程[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丽贤;;素质教育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陈守金;;子课题总结报告① 基于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方式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3 李克飞;;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4 熊家良;;日常生活的诗意呈现——阿毛的诗歌近作琐议[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夏可君;;暗冷而优雅的语调:阿毛诗歌的姿态[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梁艳萍;;在场的诗者——阿毛新世纪创作批评[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中标;;阿毛:词语叠加的高度——阿毛诗歌的当下意义[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霍俊明;;真实的黑暗来自俗世的反面——为《当哥哥有了外遇》而辩[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匡汉;;饮之太和[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桃洲;;90年代诗歌“遗产”——新世纪诗界观察札记之一[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冕 诗歌理论家;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N];人民日报;2011年
2 谢冕 诗歌理论家;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N];人民日报;2011年
3 金星;自传中的自夸与自重[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刘未;我国青年对民族史诗缺乏关注[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视死如归的革命者陈延年[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申志远;油画的质感[N];哈尔滨日报;2011年
7 汪云生 尤国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社研究所;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之最新进展[N];北京日报;2011年
8 记者 刘昊;委员建议筹建戊戌变法纪念馆[N];北京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覃爱玲;30年党史,修了16年[N];南方周末;2011年
10 宋庆森;“何以纱帽反不如和尚”[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华;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国民革命[D];吉林大学;2010年
2 孙永建;民族主体的坚守与高扬[D];吉林大学;2010年
3 许俊莹;现代性维度下的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仁香;梁宗岱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高磊;清代宋诗选本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立影;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进程[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李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张正光;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涛;晚清至五四破除家庭的三个面相[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殷学国;中国诗学渔樵母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瑛;郑太朴科学活动及其科学思想探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玉婷;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莹;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D];北京大学;2010年
5 何官峰;试论梁启超对近代墨学复兴的贡献[D];西南大学;2010年
6 刘源源;浅析宋国生的二胡综合教学法[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7 郑阳;浅析张权的歌唱艺术[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8 朱蕾;琵琶演奏中弦外动作的情感表现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9 付岚;通过比较《京华烟云》三译本看意识形态及诗学对翻译的操控[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杨e,
本文编号:2071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07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