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的盲目性_博泰典藏网
本文关键词: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38卷第6期,Nov.,2008,Vol.38,No.6
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中国思想史】
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
洪修平,许 颖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①
摘 要:以儒学与禅学为例来说明,“国学”,。儒学与
,它们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有助。,认为在正视与正确引导国学热、,应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终的;在具体操作上,、。
;;: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8)0620022204 在复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儒学与禅
学一直是两个比较引人注目的亮点。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主流,在国学热中首先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从《儒藏》的编纂、祭孔大典的举行、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方兴未艾的少儿读经活动等都可以看到,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民间,都对儒学、儒家文化的复兴寄予厚望,并积极付诸于行动。禅学亦是如此。中国大陆兴起的禅宗热,从出版物就可见得一斑,在当代出版的各种佛学书籍中,以禅宗读物居于榜首。热衷于禅文化的人跨越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使禅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学术研究领域,大陆的禅宗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规模。据粗略统计,20年来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禅学论文至少是改革开放前的12倍以上,出版图书的数量在300倍以上。儒学和禅学在国学热中的特殊地位使关于这二者思想历程及精神实质的归纳定位以及
合理诠释对正确认识和引导当前的国学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儒家思想的特点与精神,以及儒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都离不开孔子对“仁”和“礼”的倡导。由仁和礼发展出来的重视人与人伦关系的两种倾向,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格,它构成了儒家学说本身在封建社会难以摆脱的困境,也是解开儒家文化之迷,发掘儒家学说现代价值与意义的关键。孔子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与礼,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的实现,在尊重每个个人的前提下把协调人际关系视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手段或途径。孟子以后的“性善论”,进一步将社会伦理赋予人的本性,不仅从人的本质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而且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去恶的理性自觉和自由选择,赋予了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能动主动权及内在根据。随着
收稿日期:2008209201
作者简介:洪修平(1954—),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哲学研究。
( ①洪修平继发表《传统与现代: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之后,又曾在南京大学“国学讲
堂”系列学术报告会上做了《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以儒学和禅学为例》的公开演讲,主要观点经博士生整理,署名“许颖”,发表于2008年1月18日《光明日报》。本文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学”及当前“国学热”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由许颖执笔整理、洪修平改定。
22
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当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伦理规范不但被视为人的本性,而且被强化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戒条而与专制集权统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儒家关于人的实现的理想便成为纸上谈兵了。但即使如此,儒学对人的关注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通过各种途径顽强地表现出来。如汉代董仲舒神学化的儒学,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强调“王道之三纲,可求与天”,为君权神授做论证,但其中也透露了要求帝王实行儒家的道德理想,借助帝王推行儒家仁政的向往。宋明理学受佛教的影响展开天理、人欲之辩,但即使是以程朱为代表的主张“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理学家,也并没有绝对地排斥人欲,而是认为“虽是人欲,人欲中亦有天理”,肯定了人的本能需求的合理性,更何况陆王心学的发明本心和“致良知”的学说,分的肯定。历史上,实现出发,,剧。,而是更应该看到,历史上为数众多的儒家思想家都曾以其学术慧命与人格感召力创造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特征,儒学提倡的道德伦理所具有的超越性精神内核,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生命源泉。
儒家的人生哲学不仅注意到人与人的关系,也对人与天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儒家将人与天地并称“三才”,在肯定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的同时,又强调天人关系的和谐与协调,“参赞天地之化育”是儒家的人生理想境界。由“尽心知性”、“知性知天”而至“万物皆备于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体现了儒家从人及人性出发,经天地人一体之“仁”而又回归主体的思维轨迹。在历史上,无论是敬天、畏天、天人感应还是制天命而用之,也无论天人不相预还是天人交相胜,都体现了儒家从天人一体的整体结构中对人的价值、人的实现等问题的探讨。这对当前社会对治生态环境危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人之自我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但国学却并不仅限于儒学。目前对什么是国学,人们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看法,这本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界定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国学本身是动态的,不断丰富发展的。它是中国学说和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它应该包
括中华各个民族的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相近。从现有的主要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儒佛道三家。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佛教。外来的佛教在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土后,经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冲突和融合而不断地本土化,中国化,最终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汤一介先生主编
[1]
的八卷本《国学举要》中,就专门有《佛卷》。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合流与互补的重要特征,包括道佛两家在内的,都具有其不。道家(、慈俭不争、、,对当前避免、逐物。佛教在“净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佛法主张“一切唯心造”,“心净则佛土净”,强调世界和人类的和谐与安宁,是从每个人“自净其意”开始的。儒佛道三家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补充,而不能互相取代。
以禅宗为例来看中国佛教。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重要代表,禅学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禅”本来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往往与“定”合称,指通过心注一境而使心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这种运用非理性的心理调控来引导人们精神活动的方法,曾在释迦牟尼成道及其创立佛教的活动中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禅作为证得佛智以彻见人生与万物之本性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在两汉之际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入中国,在中土社会中形成了众多的禅学流派或禅系禅脉。从早期的安般禅、般若禅、念佛禅、楞伽禅、天台禅、华严禅,直到以禅命宗的禅宗。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曾提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的精神和修行方法不但深深地浸淫到中国佛教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中国传统儒道两家予以了深刻的影响。禅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义理、禅修方法、伦理道德以及文学艺术等等,因此,对禅文化的挖掘也应该是多方位的。就佛教禅学来说,其核心是“自性自度”的心性理论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社会实践。惠能南宗之所以后来成为中国禅学的主流,就在于它对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完全着眼于众生的当下之心,强调自证自悟,自我解脱,而并不虚构任何自身之外的偶像或权威,亦不是叫人去追求超自然、超现实的境界。在充分肯定人的真实生活所透露的生命底蕴与意义的基础上,融理想于当下现实的
23
人生之中,化佛道于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强调“全心
[2]
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禅宗将人的人格与人性摆在至上的位置,将解脱交到了人们自己的手中,将生活实践作为人性(亦即佛性)完美具足的自然显现。禅宗的人本化倾向既受到中国传统儒道两家心性理论的影响,又充分体现了对释迦牟尼创教本怀的复归。禅宗的伦理道德思想集中在其“三学”、“四
①
摄”、“六度”等宗教修持理论当中。历史上不同的禅宗派别,虽然在禅修证悟的方法上有所分歧,但在作为佛教徒所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方面则是一致的。禅宗的伦理思想所包含的众生平等、慈悲普度和弃恶扬善等观念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总的来说,禅修讲究身心合一、专注一境、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在禅修的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妄想逐渐歇息,起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如实观照,,同样地,,但佛学并不限于禅学,。中国佛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学的独特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理论体系。除禅学以外,注重思辨的三论学、讲究圆融的天台学、恢宏阔大的华严学、精致严谨的唯识学,以及富于终极关怀的净土学等等,共同组成了中国佛学的思想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能够启发人们的心灵,对解决当今社会问题十分有益的思想资源。历史上,禅学的成长与发展是在整个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因此对禅学的继承与弘扬也应当立足于中国佛教文化的整体,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避免断章取义地对禅学本身或禅学的某一部分做不适当的夸大,并结合现代社会与人生,继承发扬其中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使其积极因素通过创造性的再诠释而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国学为什么会在当代又热起来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国学热”实际上表达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取得了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之后,开始自觉地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具体地说,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国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二是社会对国学的需要。一种思想和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自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社会人生的需求是其依存的最重要条件。从儒学
①
和禅学的自身来看,它们虽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是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思考。而从社会需求方面看,则是当代中国在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全球化)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张力。因此,当今的“国学热”所反映出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其实与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和精神困扰密切相关。
首先,物质与精神。当今之世,社会的物质财富和人类的物质欲望都在同步迅速地增长,人们在追求外在财富的同时往往忘却了自身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之间的纷争,程,“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只不过由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所遭逢的巨变,才使这一问题特别地凸显出来。历史证明,毫无原则地复古或打压都不是正确化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张力的应有的态度。只有如实客观地认识到新旧无法截然分开的事实,才能在此基础上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把握其中的精髓,加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合理阐释和创造性转换。第三,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信息的全球化潮流是21世纪最大的特色,它要求我们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域。一方面,中国文化应以何种姿态融入世界文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世界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参与解决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寄予着厚望。认清社会的需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客观地说,当前的“国学热”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需求,说明了传统国学当中的确蕴含着对现代社会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也为中华文化在多元背景下的世界创立良性典范,承担全球责任提供了良好契机。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学热”的出现,还有市场经济对文化商品的需求的推波助澜。另外,从世界范围内看,与西方面临种种社会问题以及对东方文化的关注也有很大的关系。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乃至宗教,其盛衰兴亡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的需求程度,传统国学的复兴毋庸置疑也应当建立在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决的基础之上。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24
对儒学和禅学所做的个案分析与反思同时也引发这样一些思考,也就是在正视与正确引导国学热、深度弘扬传统的过程中应把握怎样的宗旨,避免怎样的倾向,我们认为: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终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对人、人生、人性的关注和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既是中华文化之所长,又可以作为当今世界物质文明片面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弊病的一种纠正与补充。在环境污染、毒品泛滥、暴力盛行、精神空虚等各种社会和人生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以科学的态度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人生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内在精神的提升,对人们摆脱精神焦虑以安顿自我,正确对待物欲以提升自我,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学并非完善无缺,液,,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同生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如果将当今社会与世界最大的需求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和谐”。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双向互动,内外兼修,是中华文化深邃智慧的体现。弘扬国学,复兴传统文化只有为这一和谐大计服务才能体现出真正与长远的价值。
其次,在具体操作上,要避免庸俗化、浅薄化、快餐化、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在当前这股历史文化复兴的热潮里,许多做法与活动的背后都存在着明
显的利益驱动。如以历史文化遗产之名,行赚钱敛财之实,国学成了牟利的工具;对传统文化加以戏说甚至恶搞,通过各种媒体风靡一时,国学成了大众的娱乐;专门针对企业界人士的开办天价速成国学班,国学又成了富人的装饰或一种产业。这些现象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发生在当今社会,必然有其内外多种原因,是非利弊最终将由历史来评判,但就文化传统本身而言,国学的本质是经世致用之学、生命之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学。国学的传习与弘扬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模仿,、理解和掌握,,利。。”》一文中也曾将国学”与“德性的学问”两类,认为应”,“用内省
[3]
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德性的学问”,并提出了“求真、求博、求通”的原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国学、弘扬国学无疑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最后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国学研究和传播的重要领地,尤其应当避免上述三种倾向的侵袭。在大学里保持一片文化的净土,这一点对国学的真正复兴和中国文化的长远传承至关重要。
(谨以此文献给《西北大学学报》95周年华诞)
参考文献:
[1]洪修平.国学举要?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五灯会元:卷三.盘山宝积禅师.
[3]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M]∥梁启超全集:第7册.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067.
[责任编辑 卫 玲]
Rethoughtonthecurrentfever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HONGXiu2ping,XuYing
(DepartmentofPhilosophy,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hichmaybeillustratedinexampleofConfucianismandChan,isady2
namicconceptcharacterizedbycontinuallyenrichinganddeveloping.Inthelongperiodoftheirprogressanddevel2opmentthetwoschoolshavegraduallyandrespectivelyformedtherepresentativeofthemainstreamofChinesetradi2tionalcultureandtheChan,BuddhismwithChinesefeatures.BothofthemaretheimportantcontentofChinesetra2ditionalculture,whichcontainsveryvaluablesignificanceandpositivemeaningforthehumanlifeandsocietyofthepresenttosolvealotofproblemstheworldpeoplearefacingtoday.Bymeansofreviewingandanalyzingthelearn2ingofconfucianismanddoctrineofChanpeopleholdthatitisnecessarytodirectthefever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nproperwaytoemphasizeitsessentialthoughtoftakingpeopleasthecoreandharmonyastheultimategoal.Inoperation,vulgar,shallowandcommercialtrendaswellasentertainmentfashionshouldbeavoided.Keywords:Chinesetradifionalculture;confucianism;Chan
25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出国留学、教学研究、行业论文、旅游景点、经管营销、自然科学、外语学习、资格考试以及对当前_国学热_的再思考_洪修平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1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