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刍议:学科存在与文化存续
[Abstract]:By sorting out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when the so-called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takes the place of traditional thought as a discipline, it can not play the rol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e and academia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avoid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we must go back to Chinese culture and learning itself, get rid of the colonial mentality, and understand and inherit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分类号】:B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积家,刘丽虹,曾丹;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J];心理学报;2005年03期
2 丁德智;夏静;赵燕;;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11期
3 徐吉洪;;大学校训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韩晖,郭宝军;韩非子思想矛盾性浅析[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5期
5 靳义增;;阿多诺的“反艺术”与庄子的“法天贵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刘佰合,蒋保;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7 黄瑜;"和"与儒家传统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潘畅和;;浅析中国与朝鲜的“气”哲学传统[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丽;;“上苍”一词的词义变化及其英语翻译探讨——以“感谢上帝,感谢上苍”英译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江心力;;傅斯年的先秦诸子学研究析论[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路兆丰;;杨朱经济思想辨析[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霍克功;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孙长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矛盾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5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6 丁成际;“群居和一”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小辉;从士绅到知识分子[D];上海大学;2007年
8 聂春华;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9 贾名党;中唐儒学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静;理学背景下的《诗集传》阐释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亚娟;《诗经》时代爱情婚姻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迪平;李长之文学批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罗虹宇;罗泽南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5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彭建河;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陈欣;明清时期《商君书》校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杜联合;君主与礼[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杨娟;《墨辩》中凸显的中国逻辑思想[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孙金城;罗近溪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新;杨文和;;谈国学《兰亭》石刻[J];中国历史文物;1984年00期
2 华国学,南昌龙;评复古国学创始人贺茂真渊及其哲学的特征[J];哲学研究;1985年12期
3 傅振伦;民国时期国内古籍整理述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01期
4 胡寄樵;;“章氏国学讲习会”创于何年?[J];安徽史学;1988年04期
5 ;李忷扬先生赠书家乡 促进中华国学之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03期
6 林漫宙;从《国学概论》看章太炎研究国学的得失[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7 黄佐腾;走在学雷锋的大道上——记全国学雷锋标兵、共产党员廖长春[J];江西教育;1993年03期
8 袁行霈;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9 季羡林;国学、政治和二十一世纪的“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10 何满子;“国学”解[J];w,
本文编号:2227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2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