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中国古代有伦理学吗

发布时间:2018-12-10 13:51
【摘要】:20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伦理学"这个西方学科的接受主要是从研究对象出发的,未能从思维方式角度思考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条件,因而普遍忽视了"中国伦理学是否能成立"这一对于研究中国伦理学来说根本性的问题。其结果是人们不假思索地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学说一律称为"中国伦理学"的内容,不仅导致对西方伦理学的误解,而且无益于国学传统的发扬光大。从亚里士多德对phronesis与sophia在希腊文中的含义区分出发,可以发现"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问题非常重要,只有区分"儒家学说中有伦理学"和"儒家道德学说是伦理学"这两个判断,才能正确使用"儒家伦理学"或"中国古代伦理学"这类术语。此外,"儒家伦理学"、"中国古代伦理学"其实是用"伦理学"这一西方学科范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进行人为加工和重构的产物,决不能代替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学术;把儒家学术纳入"伦理学"等西方学科范畴,并以之为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最佳现代解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自身独立性的抹杀和独特价值的忽视。
[Abstract]:Since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people's acceptance of "ethics" as a western discipline has been mainly based on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failed to consider ethics 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 of thinking. Therefore,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ether Chinese ethics can be established is generally ignored. The result is that the Chinese ancient ethics theory is called "Chinese ethics" without thinking, which not only leads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ethics, but also does not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Aristotle's distinction between phronesis and sophia in Greek, we can find that "ethics" 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ce is very important. Only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ethics in Confucianism" and "ethics in Confucian ethics" can such terms as "Confucian ethics" or "ancient Chinese ethics" be used correctly. In addition, "Confucian ethics" and "ancient Chinese ethics" are actually the products of artificial process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 with the category of "ethics" as a western discipline. In no way can replace the Chinese ancient academic tradition in the original sense,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ism academic; Bringing Confucian learning into the category of "ethics" and taking it as the best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academic tradition may lead to a certain extent to the ancient Chinese academic tradition. In particular,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its own independence and neglect of the unique valu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B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恒山;论正义和法律正义[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1期

2 倪乐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J];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3 杨巧蓉;;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新探——以“自然权利”为视角[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4 陈恢钦;柏拉图理想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李荣;理性与生活的变奏——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当代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旋;竞技体育教练员道德修养建设问题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3年04期

8 张德昭,何文模;自然价值论的存在论维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朱有志,曹建文;论公平、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一种新的解析视角[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赵琳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刑事和解制度[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鲁捷;汤云刚;;和谐社会的社会幸福度研究[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王健;;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制度安排[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驰;城邦共和政治与德性行动[D];复旦大学;2006年

2 周峗;“应当”的法哲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3 孟凡哲;普通法系的判例制度——一个源与流的解读[D];吉林大学;2004年

4 方秋明;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炎;信用的建立与维护——一个法律社会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2 马玉敏;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D];吉林大学;2004年

3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6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7 张焱;论对格式合同进行限制的理论根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何鹏翔;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逻辑构架和历史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宋吉生;新形势下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10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苏民;;明清之际伦理学三问题的儒耶对话——兼论对话对中国伦理学的影响[J];学术月刊;2011年04期

2 本刊特约记者;;中国问题,世界眼光——曾钊新教授访谈录[J];伦理学研究;2011年04期

3 辛霞;;“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颁奖典礼在京顺利举行[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12期

4 迟成勇;;张岱年对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基本问题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第二届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常鸡文理学院举行[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露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伦理学:成就与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赵士辉;;中国伦理学发展三十年评述[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林辉;;在“第六届两岸伦理学讨论会”上的致辞[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陈瑛;;家国之思:中华伦理的本根[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高惠珠;;论道德权利与劳动关系的和谐——新《劳动合同法》的伦理意义解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康建伟;;德性伦理学:中国思想的视野——“2010·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伦理学会分论坛综述[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8 潘忠宇;李伟;;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期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郑维铭;;伦理探索与改革开放同行——广东伦理学会30年回顾[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曾建平;;关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建设的几个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伦理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葛晨虹 丁万华;中国伦理学十年来热点透视[N];学习时报;2002年

3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方旭东;不偏不倚[N];光明日报;2010年

4 ;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与时代主题[N];光明日报;2003年

5 记者 肖国忠 通讯员 荣文库;建议设立“中华慈孝日”[N];光明日报;2009年

6 张露;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建宏;纵论传媒伦理畅谈和谐社会[N];宁夏日报;2005年

8 徐新 李好 胡yN峗;政治伦理学研究的时代课题[N];光明日报;2005年

9 万俊人;走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前沿[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小佳;经济不能只讲利润不讲道德[N];解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昕;万俊人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杨;安·兰德思想热及其伦理思想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金金;文化差异角度下的中西方传统伦理观[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石慧;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家庭伦理思想探寻[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明月;二十世纪《孝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70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370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f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