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以“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发布时间:2019-07-25 09:47
【摘要】:"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体现为广泛包容和汇集,文化内部分类替代分层,文化关系的和解代替对抗,文化价值分享代替对立。北京作为中国当代文化成就的最集中体现者,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战略意义。
[Abstract]:The core of "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is "culture", and this "culture" can not be exclusive to Confucianism, Chinese studies, or neo-Confucian sense of culture, but can only be the culture above the three. The contemporary concept of "culture" has gone beyond the division of material and spirit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and the category of confrontation between elite and popular has been widely penetrated into the depths of material and daily life, resulting in great differences in its existenc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ming the categories of material culture, daily life culture and so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is a kind of great culture, which is embodied in extensive tolerance and collection, internal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 instead of stratification, reconciliation of cultural relations instead of confront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sharing instead of antagonism. As the most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al achievements, Beijing is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with world influence.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1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刘晓晗;;福尔摩斯眼中的殖民伦敦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李雅菲;张红跃;;浅析阿多诺的“中介”范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曾德华;;社会现实:来自奥尔曼的观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8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杨岚;;普世价值观建构与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施拟阳;李明明;;跨文化语境下中美影视传播中双向交流的冲突与融合[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8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5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9 祝燕;媒体健康传播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程治隆;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吴碧英,王刚;论加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J];福州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3 刘俊;;软实力 国家的心脏和灵魂[J];华人世界;2006年10期

4 周德丰;当代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5 张良驯;当代中国文化的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陈棣沭;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髓[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7 马继迁;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探析[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陆贵山;;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论建设[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9 唐欣;当代西部文化资源简论[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3期

10 黄旭东;;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吾金;;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贾英健;;文化先进性:当代中国文化进步的核心价值理念——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认同纷争的逻辑指归、本质规定及评价尺度[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3 凌厚锋;;“三个面向”: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4 许明;;文化转型与当代中国理论选择[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5 吴理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6 朱人求;;儒家文化发生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7 徐国荣;;亲近“白纸黑字”:谨防阅读教学平面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张北英;;关公——中华文明的诚信符号[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9 张咏;;试论转型期应倡导的当代文化精神[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若风;;群众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草泽雄风[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小兰;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一次特殊呈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 苗凡卒;观察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N];深圳商报;2011年

3 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功国;打造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N];甘肃日报;2009年

4 畅文广;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N];陕西日报;200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陈先达;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6 程中原;填补当代中国文化史著述方面的空白[N];新华日报;2007年

7 程光炜 刘震 程鸿彬 管粟;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消费[N];文艺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孙若风;当代中国文化的必然选择[N];中国文化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郭人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李舫;中国文化感动世界[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沈红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5 齐仁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陆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8 夏锋;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吴洁;构建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路径探讨[D];辽宁大学;2013年

3 马田芝;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4 贺佳;当代中国文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5 余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探究[D];新疆大学;2012年

6 李乔;易中天身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翟玉丽;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困境及出路[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8 郭兴中;当代中国文化安全现状及对策[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毅;论当代中国文化的危机与重构[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张海祥;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9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519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f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