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试论当代中国哲学的思想起点

发布时间:2019-10-03 06:17
【摘要】:中国哲学界自新时期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关键时期。通观今日国内哲坛 ,“马哲”由其热点问题引导的原有研究范式正变得走向不明 ,众多贫乏空洞的理论言说流于“假问题”而受到冷落 ;80年代的“国学热”和 90年代后期以来的“西学热”似亦难免自说自话的弱点 ,对文本的“过度诠释”因缺乏思想灵性而显得平庸琐碎。然而 ,此种看似消极的局面其实正孕育着中国哲学发展的转机 ,因为新时期以来 ,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 ,对现代西方哲学话语全面深入的引进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重新发掘等准备性工作之后 ,中国哲学界的学术品味已变得更加高雅 ,学术心态也更加成熟坚毅。进入 2 1世纪 ,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正在呼唤“当代中国哲学”的创生 ,探索和创造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 ,已成为今日我国哲学工作者充分自觉的使命和雄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本刊推出“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这一专栏。本期约请国内哲学界几位知名学者撰文 ,探讨在当今西方话语权力的普遍宰制下 ,开发中国人自己的哲学理论是否可能 ;如果可能 ,应选择何种思想起点 ,并如何培育本土哲学流派 ;“马、中、西”三方能否在这一共同主题下实现思想创新功能的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分类号】:B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利天;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2 赵汀阳;;“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J];世界哲学;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骏楠;;建构中华法系——学说、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1900—1949)[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沈慧芳;;乌托邦精神的意蕴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姜涌;孟子的民本主义政治哲学[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陈玉刚;;范式转换与新国际关系议程[J];国际观察;2009年05期

5 王卓宇;;构建“中国学派”的观念困境:基于比较视野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2年02期

6 徐春根;;论庄子的世界观[J];江汉论坛;2009年01期

7 丁祖煜;;儒家文化与中国外交[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徐春根;;论池田大作的和平观与庄子的和谐立场相契合[J];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杨通进;;生态公民论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杨力;孔新苗;;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国家形象”——作为方法的二项对立考察[J];美术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2 钱之佳;科学与理性[D];吉林大学;2006年

3 傅长吉;管理的人性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志刚;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D];吉林大学;2007年

6 郭嘤蔚;论辩证思维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07年

7 潘宇鹏;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朱振林;论辩证法的实践基础及当代走向[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刘梅;马克思“资本主体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淑静;重建启蒙理性[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爱梅;论批判的思维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媛媛;“欲凭文字播风潮”[D];苏州大学;2007年

3 张仁天;马克思过程思想探幽[D];华侨大学;2008年

4 杨文明;国家伦理观与道德优越感[D];浙江大学;2009年

5 张鹤耀;西汉人的“天下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秦娜;追寻自由之路[D];吉林大学;2010年

7 何海明;基于系统范式的社会发展判据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董文卿;论“城市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内涵与价值[D];复旦大学;2010年

9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岱,谢雪梅;超越的美学体系——从胡塞尔现象学看《二十四诗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正爱;当代中国哲学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哲学?[J];现代哲学;2000年04期

2 赵敦华;BEING: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说起[J];江海学刊;2004年01期

3 贺来;马哲、中哲、西哲的“功能统一性”与当代中国哲学的探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4 林玉敏;关注现实:当代中国哲学的使命[J];学习与探索;1998年04期

5 覃正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景海峰;;“对话、融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开展”专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王晓华;;从启蒙到对话:当代中国哲学的出路[J];探索;1994年04期

8 王顺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J];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09期

9 王孝哲;;论中国哲学的当代主流形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于文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趋向的反思[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信砚;;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想[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2 马俊峰;;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与转型[A];2004年学术前沿论坛哲学分会坛论文集[C];2004年

3 胡海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当代中国哲学的趋向及其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赵敦华;;中国哲学、大哲学和世界哲学[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5 刘杰;;对话与反省:从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看[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杰;;谈谈西方哲学“英雄时代”结束的问题[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赵修义;;重新重视哲学的教化作用——西方哲学的一个新趋势[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张家龙;;序言[A];理有固然——纪念金岳霖先生百年诞辰[C];1995年

9 王天成;;知性的训练与学术的进展——兼谈研究西方立知方法对我们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性[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雷红霞;;西方哲学传统的融通、发展及其意义[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志明;当代中国哲学路在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黎庶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N];光明日报;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江怡;反思30年来我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坤宁;以中国文化审视西方哲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5 汪信砚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王雨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何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与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记者 刘蓓蓓;人民社打造名家哲学著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赵汀阳 (社会院哲学所研究员);闻道的纯粹方式[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杜淑英;反映我国西方哲学研究总体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黄启祥;中西哲学比较的自觉转向[N];学习时报;2002年

10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吴晓江;当代中国哲学的新生长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理解”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震;理性视域的西方战略管理思想批判[D];河海大学;2004年

3 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D];复旦大学;2005年

4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应申;空间可视分析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孙雄;神人之际[D];浙江大学;2007年

7 王国豫;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陆艳青;海量地形数据实时绘制的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大江;归属地视域:加里·史奈德的生态诗学[D];苏州大学;2005年

2 王春梅;对创新语境中的当代中国哲学的认识和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蕾;基于视域的新闻语篇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婵;现代女性作家书写视域中的长女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红娟;从哲学诠释学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郑陆林;政府行为中的特殊政策范式:多元视域下的“土政策”[D];复旦大学;2009年

7 李玲;中西视域下的道家生态思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王洪臣;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视域”概念[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汉灵;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视域[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陈德潮;世界历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广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5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545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0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