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研究的兴起——论英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职业化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李维屏教授主持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重点科研项目“英国文学史系列研究”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H310.1;I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祥金;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化学习[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邓文英;我国外语教育规划初探[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张立杰,田强;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国华;改革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张锦文;彭伟强;张相明;赵翠芳;;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反思[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张迎梅;“动物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01期
7 陈洁;;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06期
8 钱中丽;多种媒体与现代英语写作教学[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左焕琪;试论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彭泽润,彭建国;20世纪中国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和语言理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张艳莉;建立一条龙英语测试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幼平;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及实践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1894—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蒋业梅;广西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杨嘉云;陆良山区初中英语写作的障碍诊断及其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亚芬;[D];中南大学;2002年
5 曾瑛婵;建国以来普通中学英语教材的历史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剑丽;试析二十世纪末美国加州新双语教育政策——加州227提案获胜的动因及其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卢少兵;英语听力教学对学生智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安福勇;初中英语口语测试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嵘;中学英语课堂的文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朱翠梅;民族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D];延边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世文;;瑞恰慈文学批评理论之源起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张雪娜;栗亚杰;;从生态角度解读《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矛盾心理[J];群文天地;2011年15期
3 杨元;;约瑟夫·卡罗尔的进化论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4 张卓;;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5 杨谨旖;;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田地;;《简·爱》之原型解读[J];华章;2011年20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孙静;一次新的文学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高宣扬;在文化符号中构筑思想的迷宫[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赵霞;佩里·诺德曼:他丰富了当代童年观[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邹志远;李w_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3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4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6 黄芙蓉;论汤亭亭文本对国家叙事话语的重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彦立;传统文化与诗性智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米亮琴;戴着镣铐跳舞的梅卢西娜[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4 刘叶;荒野中的女性[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段德宁;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语言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延慧;英美侦探小说的精神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钟颖;《荒原》中的传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冯兵;论威尔逊的“文学的历史解释”批评[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陈紫云;从模仿到自我发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刘佳;发掘记忆·重构历史[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8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54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