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有待研究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有待研究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重难点与创新点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
2.1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2.1.1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提出
2.1.2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主要内容
2.1.3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意义与不足
2.2 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2.2.1 中国哲学的界定
2.2.2 儒、道的核心要义
2.2.3 创学视野下的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当代新儒家与新道家的理论建设与发展
3.1 当代新儒家
3.1.1 熊十力:“新唯识论”
3.1.2 牟宗三:“道德形上学”
3.1.3 林安梧:“存有三态论”
3.2 当代新道家
3.2.1 董光璧:道实论、生成论、循环论和无为论
3.2.2 李约瑟: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
3.2.3 汤川秀树:道家思想的现代性
3.2.4 卡普拉: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
3.3 评析与思考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综创家的理论建设与发展
4.1 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
4.1.1 综创论的起与承
4.1.2 综创论的转与合
4.2 “综创论”的“接着讲” ——创学
4.2.1 创学的生成之路:生生之源、生生之寻、生生之创
4.2.2 “创学”视野之下的创造观、天人观、价值观、思维观
4.3 评析与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中国哲学的大众实践
5.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
5.1.1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5.1.2 实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5.1.3 实践是回归现实生活的观点
5.2 中国哲学的大众实践
5.2.1 回归现实生活:中国哲学实践观
5.2.2 大众化:中国哲学的实践的检验标准
5.2.3 道:中国哲学特有的实践指向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儒家大众实践的典范
6.1 平民学者的风采——王艮
6.1.1 生平、求学及其著作
6.1.2 代表性的思想观点
6.2 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的思想演进
6.2.1 “百姓日用即道”的内涵
6.2.2 在百姓日用中寻道
6.2.3 在百姓日用中传道
6.3 王艮“百姓日用之学”的思想对当今中国哲学建设启示
6.3.1 评析
6.3.2 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综合创新论指导下创学的大众实践之路
7.1 愿景构想——中华文化大学
7.1.1 修养篇:明明德与心灵境界
7.1.2 体验篇:亲民与大众实践
7.1.3 达用篇:止于至善与创造之道
7.2 实践阵地——中华文化大学堂
7.2.1 传播内容的新意——创学与儒释道学齐举
7.2.2 传播方法的特色——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并重
7.2.3 学子与大众同修的模式探索
7.3 课堂试点——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课改革为例
7.3.1 教学内容的创新:“创学”理念的融入
7.3.2 教学模式的选择:以互动性、开放性、体验性为目标
7.3.3 教学课程的考核:对道的感悟
本章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辉;创造性转化的精神考古──论杜维明儒学思想的四大原则[J];江汉论坛;2001年02期
2 潘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探讨[J];电影文学;2009年08期
3 纪向宏;;中国传统女红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J];包装工程;2010年18期
4 李康化;;文化遗产与文化生产的创造性转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徐晓丽;;神话原型的裂变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文艺演变的二律背反[J];枣庄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伍婷婷;伍佳佳;;“孝”的传承与转化:本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谢永鑫;“第一届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讨会综述[J];孔子研究;2003年01期
8 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张兵;;“体知”探源——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个案考量[J];人文杂志;2011年02期
10 李元洛;中国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摘录)——台湾与海外新诗一面观[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丽;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沈文慧;延安文学与农民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华阳;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6年
4 王宏选;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宗教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韦勇;牟宗三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孙琪;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06年
7 张三萍;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唐圣;圆觉主体的自由: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昆;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及其意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沈小勇;现代新儒家儒学现代化思想论衡[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娟;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章顺;我国传统大学理念及其创造性转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媖娴;我国当代社会中民艺的创造性转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井晓雪;民间木版画的视觉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创造性转化[D];河南大学;2006年
5 李强;道德与政治之际[D];山东大学;2012年
6 张艳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垭峰;孔子“仁”思想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史茹;当代我国民主建设的文化障碍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1年
9 王志宏;开新传统:传统调解与现代法治对话[D];湘潭大学;2007年
10 魏巍;牟宗三“历史哲学”浅论[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1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87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