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3 00:15
朱熹的《诗经》学思想实质上是关于《诗经》的解释学。在中国《诗经》学思想史上,汉、唐《诗经》学是重章句训诂的解释学。到了宋代,《诗经》学解释表现为由汉、唐重章句训诂向重义理阐发的转型。朱熹的《诗经》解释学在坚持宋学方向的同时又不废汉学,故他的《诗经》学思想,是多维的《诗经》解释学。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朱熹《诗经》解释学的形成”。朱熹的《诗经》解释学,是宋以来疑经惑古思潮下的《诗经》解释学,又是他自己文学、理学、史学等学术要素构成下的《诗经》学。朱熹的《诗经》解释学大致经历了一个有由主《毛序》到黜《毛序》的过程,直到晚年,他还在音韵、章句训诂和义理等层面继续深化其《诗经》解释学。第二章“对《毛序》的批判”。朱熹的《诗经》学,是一个黜《毛序》说的《诗经》解释学体系。但朱熹废黜的是《毛序》的解经体系和解经方法,而不是《序》对单个诗篇的具体理解。实际上,朱熹对《毛序》的具体内容弃者过半从者近半,两种情况大致相当。第三章“朱熹《诗经》解释法”。首先,朱熹就“诗”解《诗》,将《诗经》还原为它的文学类型——诗歌的本来面目。其次,朱熹解释《诗经》能够打破今、古文经学的界限,兼取宋代解释《诗经》流派如“...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朱熹《诗经》解释学的形成
2.1 文化背景
2.1.1 儒学重建的社会文化背景
2.1.2 疑经惑古的学术思潮
2.1.3 疑经惑古思潮下的《诗经》解释
2.1.4 朱熹时代的《诗经》解释思潮
2.1.5 朱熹自己的学术构成背景
2.1.6 朱熹《诗经》解释学历程
2.2 主《序》、疑《序》和黜《序》──从《诗集解》到《诗集传》
2.2.1 《诗集解》中的《二南》学
2.2.2 《诗集解》中的“淫奔之诗”思想
2.2.3 《诗集解》中的《雅》诗学
2.3 从《诗传遗说》看深化期的朱熹《诗经》解释学
2.3.1 深化期的《诗经》章句训诂
2.3.2 深化期的《诗经》义理学
3 对《毛序》的批判
3.1 批《毛序》概述
3.1.1 《大序》有不满人意处
3.1.2 《小序》全不可信
3.2 导致《小序》谬戾的作者认识论上的原因
3.2.1 不明文质
3.2.2 不通于理
3.3 导致《小序》谬戾的作者方法论上的原因
3.3.1 强就美刺
3.3.2 傅会书史和依托名谥
3.3.3 随文生义
3.4 朱熹《诗序辨说》从弃《小序》考
3.4.1 从《序》之篇
3.4.2 弃《序》之篇
4 朱熹《诗经》解释法
4.1 就“诗”解《诗》
4.1.1 “涵泳”以解《诗》
4.1.2 就“诗”解《诗》的新成就
4.2 集众“善说”以解《诗》
4.2.1 破今、古文经界
4.2.2 兼取当代“善说”
4.3 音韵、章句训诂与义理结合以解《诗》
4.3.1 汉、唐《诗经》学的“小学”工夫
4.3.2 宋人解《诗》的“义理”化倾向
4.3.3 朱熹《诗经》解释的章句训诂和义理结合法
5 朱熹《诗经》解释学新诠
5.1 “兴善惩逸”的“思无邪”说
5.1.1 “思无邪”──性情正
5.1.2 “思无邪”与“诚”
5.2 “情性”说
5.3 感发之“兴”说
5.3.1 “兴”与“思无邪”
5.3.2 “兴”与“涵泳”
5.4 “六义”说
5.4.1 三经三纬
5.4.2 《风》《雅》《颂》
5.4.3 赋比兴
5.5 “赓和诗”说
5.6 “雅、郑”、“邪、正”之辨
5.7 “叶韵”说
6 《二南》学
6.1 《二南》学术
6.1.1 文王的“大学”践履
6.1.2 《二南》正《风》说
6.2 《关雎》解释学
6.2.1 《关雎》诗旨
6.2.2 《关雎》讨论之其他
7 《风》诗学
7.1 地域风格论
7.1.1 各别的地域风格
7.1.2 影响因素
7.2 创作主体──以变《风》为例
7.2.1 宫廷王族诗人
7.2.2 朝臣大夫
7.2.3 贤者君子
7.2.4 平民诗人
7.3 变《风》有不“止乎礼义”者──以“淫奔之诗”说为例
7.3.1 《卫》诗“淫奔之诗”说
7.3.2 《卫》外的“淫奔之诗”
7.3.3 “淫奔之诗”说的问题讨论
7.4 《风》诗理学解释学
7.4.1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经与权
7.4.2 士伦理学
8 《雅》诗学
8.1 《雅》诗学大纲
8.1.1 历史上的《雅》诗学
8.1.2 “大小”、“正变”说
8.2 正《雅》学
8.2.1 正小《雅》
8.2.2 正大《雅》
8.3 变《雅》学
8.3.1 变小《雅》
8.3.2 变大《雅》
9 《颂》诗学
9.1 宗庙祭祀的乐歌
9.2 《颂》诗伦理学
9.2.1 文王的“文德”
9.2.2 后稷的“农德”
9.2.3 周武王、商高宗的“武德”
9.2.4 成王的“成德”
10 结论
附录
一、征引文献目录
二、参考文献目录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339347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朱熹《诗经》解释学的形成
2.1 文化背景
2.1.1 儒学重建的社会文化背景
2.1.2 疑经惑古的学术思潮
2.1.3 疑经惑古思潮下的《诗经》解释
2.1.4 朱熹时代的《诗经》解释思潮
2.1.5 朱熹自己的学术构成背景
2.1.6 朱熹《诗经》解释学历程
2.2 主《序》、疑《序》和黜《序》──从《诗集解》到《诗集传》
2.2.1 《诗集解》中的《二南》学
2.2.2 《诗集解》中的“淫奔之诗”思想
2.2.3 《诗集解》中的《雅》诗学
2.3 从《诗传遗说》看深化期的朱熹《诗经》解释学
2.3.1 深化期的《诗经》章句训诂
2.3.2 深化期的《诗经》义理学
3 对《毛序》的批判
3.1 批《毛序》概述
3.1.1 《大序》有不满人意处
3.1.2 《小序》全不可信
3.2 导致《小序》谬戾的作者认识论上的原因
3.2.1 不明文质
3.2.2 不通于理
3.3 导致《小序》谬戾的作者方法论上的原因
3.3.1 强就美刺
3.3.2 傅会书史和依托名谥
3.3.3 随文生义
3.4 朱熹《诗序辨说》从弃《小序》考
3.4.1 从《序》之篇
3.4.2 弃《序》之篇
4 朱熹《诗经》解释法
4.1 就“诗”解《诗》
4.1.1 “涵泳”以解《诗》
4.1.2 就“诗”解《诗》的新成就
4.2 集众“善说”以解《诗》
4.2.1 破今、古文经界
4.2.2 兼取当代“善说”
4.3 音韵、章句训诂与义理结合以解《诗》
4.3.1 汉、唐《诗经》学的“小学”工夫
4.3.2 宋人解《诗》的“义理”化倾向
4.3.3 朱熹《诗经》解释的章句训诂和义理结合法
5 朱熹《诗经》解释学新诠
5.1 “兴善惩逸”的“思无邪”说
5.1.1 “思无邪”──性情正
5.1.2 “思无邪”与“诚”
5.2 “情性”说
5.3 感发之“兴”说
5.3.1 “兴”与“思无邪”
5.3.2 “兴”与“涵泳”
5.4 “六义”说
5.4.1 三经三纬
5.4.2 《风》《雅》《颂》
5.4.3 赋比兴
5.5 “赓和诗”说
5.6 “雅、郑”、“邪、正”之辨
5.7 “叶韵”说
6 《二南》学
6.1 《二南》学术
6.1.1 文王的“大学”践履
6.1.2 《二南》正《风》说
6.2 《关雎》解释学
6.2.1 《关雎》诗旨
6.2.2 《关雎》讨论之其他
7 《风》诗学
7.1 地域风格论
7.1.1 各别的地域风格
7.1.2 影响因素
7.2 创作主体──以变《风》为例
7.2.1 宫廷王族诗人
7.2.2 朝臣大夫
7.2.3 贤者君子
7.2.4 平民诗人
7.3 变《风》有不“止乎礼义”者──以“淫奔之诗”说为例
7.3.1 《卫》诗“淫奔之诗”说
7.3.2 《卫》外的“淫奔之诗”
7.3.3 “淫奔之诗”说的问题讨论
7.4 《风》诗理学解释学
7.4.1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经与权
7.4.2 士伦理学
8 《雅》诗学
8.1 《雅》诗学大纲
8.1.1 历史上的《雅》诗学
8.1.2 “大小”、“正变”说
8.2 正《雅》学
8.2.1 正小《雅》
8.2.2 正大《雅》
8.3 变《雅》学
8.3.1 变小《雅》
8.3.2 变大《雅》
9 《颂》诗学
9.1 宗庙祭祀的乐歌
9.2 《颂》诗伦理学
9.2.1 文王的“文德”
9.2.2 后稷的“农德”
9.2.3 周武王、商高宗的“武德”
9.2.4 成王的“成德”
10 结论
附录
一、征引文献目录
二、参考文献目录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339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339347.html